春節物流不打烊成為各大電商快遞公司彰顯自身服務能力的市場展示手段,京東今年就為春節壕擲7600萬元保證物流配送能力,但卻被微博網友暴出京東配送員不友好的一幕。
送貨員不愿送貨,讓消費者自提,消費者未能自提,結果配送員就以超出5公里為由強制退單而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情緒,若在平時這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放在春節期間,特別是京東幾次三番強調春節配送不打烊,問題的嚴重性就升級了。這讓前幾日集中宣傳春節物流的京東臉上無光,而且近日有很多網友在微博上抱怨京東春節配送不給力,說好的春節不打烊并未能做到。
有一、兩次送貨不及時的訂單并不能否定京東物流在春節期間為確保服務水平而做出的全部努力,哪家公司沒有幾個拖油瓶式的員工,況且京東物流配送一直都還有不錯的口碑,但春節期間大量消費者抱怨京東物流不給力,這件事背后引出一個的問題值得深思。春節期間京東所謂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的不打烊,是否真正做到?
節前,京東一反常態的高調宣稱春節投入7600萬確保配送服務不打烊,其中預計投入6000萬元邀請快遞員家屬進城過年,對于配送員而言,公司如此舉動甚是暖心,但從市場消費者反饋來說,問題不斷,京東額外投入這筆巨資是打水漂了嗎?
我們不妨看看近30天“京東”的百度指數,從1日起京東的百度指數快速下滑,至7日春節時已跌入谷底,也就是說春節期間京東并沒有取得預想中的市場效果。為維護春節期間物流服務質量而額外投入近7600萬,不知京東對這一幕作何感想?
無論是之前京東再次提升配送費,還是現在春節不打烊物流配送的不力,再次驗證了一個事實,京東物流的價值泡沫已破。對于企業來說,自建倉儲和配送的成本極高,無論上市前后,京東的大筆資金都被自建物流這個財政黑洞所吞噬,這也導致了京東上市后連年虧損的局面。
以被京東給予厚望的POP平臺業務為例,京東建立POP平臺并且開放倉配服務,本想通過外部商家的使用減低自身自建物流的成本,乃至盈利。但京東為POP平臺商家提供的倉配服務卻使用一刀切的定價方針,無視商家自己業務體量對物流服務和價格的要求。
過高的倉配成本讓進駐POP平臺的商家們苦不堪言,京東POP平臺的倉配服務也多被業界人士稱為霸王條款,POP平臺商家的倉配服務紛紛轉尋其他出路:立白等在京東POP平臺開設店鋪的商家,已將線上業務的倉配服務全部交給其他公司;而優衣庫等電商在京東開店后又迅速退出。
在京東大力推進其POP業務的2014-2015年中,從其2015年Q1 財報可以看出,相比2014年Q1,京東活躍用戶增長90%,但其訂單數卻只增長了76%。在京東百度指數一路走跌的春節假期,如果這7600萬是真金白銀的投入那將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如果這7600萬僅僅是公關層面的宣傳口徑而不是實際支出,那京東還算理性。當然,也有可能是京東確實在春節期間額外投入了不少成本,只是沒有對外宣傳的那么多。
但有些事情控制不好尺度容易造成反效果,步子邁大了容易扯到蛋。從百度指數可以明顯觀察到,京東節前天花亂墜的不打烊,春節一到全都打了水漂。存在感是刷了一輪,但從市場結果來看,京東物流未能真正做到不打烊,一些相信了京東物流不打烊宣傳的消費者,結果卻是春節不能及時收到貨的糟糕體驗。
- 該帖于 2016/2/12 10:1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