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O百貨大融城店
昨日,NOVO百貨大融城店,部分品牌專柜已經撤場。記者 唐浩 攝
一度以“買手制、自營模式”引以為傲的NOVO百貨,即將全面撤離重慶。
昨日,商報記者獨家獲悉,繼2013年解放碑商圈國貿店關門停業,2015年萬州萬達店撤場之后,NOVO百貨位于我市最后一家門店——觀音橋商圈大融城店也將于本月25日完成撤場工作。至此,于2011年正式登陸重慶市場的NOVO百貨全面退出。
現場
僅經營兩年多就撤場
“本打算去NOVO百貨大融城店買鞋、衣服,卻發現好多品牌已經撤場了。”2016春節期間,商報記者就接到了不少讀者的爆料。昨日下午,商報記者來到位于觀音橋商圈的大融城內看到,盡管春節長假已結束,但這里依然人頭攢動。
不過,位于大融城1F里面的NOVO百貨卻是另一番景象:除了NBA、RED等少數品牌照常營業外,其余大部分品牌專柜早已搬空。
“去年12月的時候,我們就接到來自大融城方面的調整通知,要求本月25日前撤場。”NOVO百貨大融城店內一運動品牌負責人向商報記者透露,不過,至于為什么撤場,并未收到具體的原因說明。
據了解,作為大融城購物中心主力店的NOVO百貨,占地面積接近3500平方米,于2013年9月開業。開業之初擁有40個品牌,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品牌為重慶獨家品牌。
回應
與集團總部戰略調整相關
NOVO百貨大融城店位于“西部第一商圈”觀音橋。該商圈日均人流量超過35萬人次,日均商品銷售額超過1.6億元。而以NOVO百貨主打潮流服飾,以買手制、自營等經營手法的特點來看,觀音橋商圈是其發展的理想之地。
“撤場,是我們和NOVO方面協商后的決定。”昨日,大融城方面相關負責人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從大融城本身發展而言,我們覺得NOVO還做得不夠好。”上述大融城負責人透露,NOVO百貨撤出之后留出的位置,將繼續打造零售品牌業態,“目前,調整后的招商已經完成,預計今年5、6月份將全新亮相。”
此前負責重慶市場的NOVO百貨相關負責人也證實,NOVO百貨大融城店確已撤場,“目前,NOVO百貨在西南區已經沒有項目了,我也已經離職了。”不過,無論是上述原NOVO百貨重慶市場負責人,還是隨后接受商報記者采訪的NOVO百貨官網方面,均透露了一點:此次撤場,或與集團總部方面的戰略調整息息相關。
據了解,NOVO百貨母公司為香港NOVO時尚零售集團(以下簡稱“NOVO集團”),隸屬于香港Toppy國際集團,Toppy集團由方氏家族于1973年在香港創立,經營成衣制造,為亞洲最大成衣制造公司之一。
分析
是“買手制”還是“二房東”?
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三年時間,NOVO百貨在國內市場關店頻繁:2013年NOVO百貨重慶國貿中心店停業、2014年NOVO百貨廣州正佳廣場店撤店、2015年NOVO百貨重慶萬州萬達店、武漢國際廣場店也悄然撤退。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底,NOVO百貨方面就曾宣布,將全面采取收縮策略。以2013年11月關門停業的NOVO百貨解放碑國貿店為例,其開業三年多時間的虧損就達上千萬元,且一直未能盈利。
“買手制”、“自營”一度是NOVO百貨引以為傲的特色,也是過去其能在競爭激烈的百貨零售業獲得生存空間的法寶。國內不少的零售業人士也在呼喊:買手制也是傳統百貨積極轉型的一個方向。
然而,近幾年,伴隨NOVO百貨頻繁的撤場、關店,買手制這條轉型之路能否走通卻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雖然貼著‘買手制’、‘自營’的標簽,但在現實的發展過程中,NOVO百貨走的卻是‘二房東’模式,即租用場地,再將場地劃分為不同的商鋪租給商戶的老路。”昨日,我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百貨零售業人士直言,由于沒有自己的物業,在商場租金每年上漲的背景下,對于開在購物中心內的NOVO這類百貨而言,其對于租金的承受能力極其有限。
行業
2015年零售業頻現“關店潮”
NOVO百貨的關店還不是個案,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15年的中國百貨零售業,“關店潮”再合適不過。
其中,萬達百貨于2015年中旬宣布將關掉全國約90家百貨門店中的46家;有著“外資第一店”美譽的百盛商業集團在接連關店風波后,于去年初關閉了僅剩的天津門店;美國最大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也在關店后決然退出中國市場……歸結原因:百貨零售業業績大幅下滑。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監測數據,2015年全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0.1%,增速相比上年回落了0.5個百分點,也是自2012年以來增速連續第四年下降;從2015年12月單月來看,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同比下降4.2%,增速低于上年同月4.6個百分點。
縱深
百貨業要用特色吸引顧客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的傳統百貨老板們還在覺得奇怪:曾經輝煌的日子咋這么快就一去不返?他們還在把原因歸結于經濟大環境不好、電商沖擊等外界因素。”昨日,市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李運楊就坦言,最核心的原因卻是百貨企業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快速的滿足用戶需求,更沒有快節奏的跟上市場的變化。
李運楊分析,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未來,經營模式簡單、同質化嚴重、消費體驗差的百貨店的日子將越來越難過。
聯姻電商、推O2O模式、提高自營比例……如今,越來越多的百貨企業也意識到轉型變革的迫切。正當不少百貨企業從多方面入手開始了“自救”旅程時,卻猛然發現不知從何下手。
“很多企業未經過縝密的分析和調研,就盲目實施新項目,結果并未給運營帶來起色,轉型與變革仍困難重重。”李運楊直言。
李運楊表示,由于聯營模式的長期存在,百貨商店在自營商品的經營能力上已經嚴重退化,加之轉型也沒有標桿,于是,在視投入產出比為生命線的傳統零售行業就出現了這樣的狀況:沒有看清方向的時候誰都不愿意輕易去改變,寧愿“溫水煮青蛙”,“歸根結底,百貨業的核心問題仍是自身并沒有為顧客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沒有足夠的特色,對消費者就自然不具備吸引力。”
(重慶商報 記者 劉渝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