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會議第一天,兩則提案就出現在眾人眼前,并受到廣泛關注。
一是美邦董事長周成建:民族品牌、制造業轉型亟須財稅支持,主張政府對民族品牌給予更多支持,在眾多支持的理由和方式中,最重要的還是降低稅率。
二是華工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沙振權提出:個稅起征點提到5000元較合理。認為隨著物價的走高,長久未做調整的個稅起征點需要做出調整。
那么這兩個提案被參考的可能性誰更大呢?
雖然兩個提案來自不同的行業,但是卻發出了相似的呼聲。那就是,無論是在制造業、零售業還是個人消費者都希望國家進行減負。這也反映著中國當前的經濟確實面臨著嚴峻的形式,未來形勢不容樂觀,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國家主張進行供給側的改革,而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解決市場“供求關系”。
目前制造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產能過剩,在前期無序擴張后,庫存數目巨大,如何消化庫存是當前行業的首要目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一方面限制特定產能的立項,像鋼鐵行業完全就是不予立項。制造業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一直以來的訴求——稅費負擔承重,制造業需要繳納的稅種多,稅率高,一直被制造業作為解釋商品價格走高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影響了國內商品與國外商品的競爭力。此次周成建提出降稅減負并且還捎帶上了“民族品牌”的旗幟,實際上是借了2015年國人出境“爆買”進而引發國人“民族品牌崛起”民族情懷的民意,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許能吸引更多企業界人士的支持和關注,但向來以稅收為重要支撐的政府,要對企業稅進行減肥,恐怕是一個需要反復斟酌的決定,因此筆者對該提案并不看好。
反倒是對于提高個稅起征點,筆者認為前景更好。一方面,目前制造業投資拉動經濟的可能性較低,春節已過將近一月,許多制造業尚處于開工不足的狀態,即使央行發布降準決定,依舊沒能喚醒制造業的活力。所以,如何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成為政府最大的發力點。此時,學者通過數據研究對比,結合國內物價與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等數據,論證了提高個稅起征點能進一步釋放工薪階層的消費能力,這絕對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結果。雖然近期一線城市樓市瘋狂的讓財經人士打呼泡沫即將破滅,但政府在面臨巨大庫存的當下,仍然希望這個良好的消費勢頭持續走下去,因為這似乎在印證著“從制造大國走向消費大國” 的政策預判。
另一方面,個稅調整對國家整體財政收入影響不大。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約14萬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個人所得稅7377億元,同比增長12.9%,個人所得稅占全國財政收入的5.27%。2015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為152217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個人所得稅8618億元,同比增長16.8%。對比兩年的數據,可以發現個稅收入在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占比不大,而且這其中還包括了財產轉讓所得稅部分。而學者提出的僅僅是針對工資收入個稅調整,更加符合民意。
另外,提升個稅起征點的同時也降低了企業支付個人五險一金的相關費率,自從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企業就因為需要為雇員支付高額的社保費用而感到壓力山大。而此次調整個稅起征點,既能滿足從業人員的需求,又能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可謂“一舉三得”。因此,筆者對該提案更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