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零售疲軟的當下,很多人都在分析其原因,并探討未來的出路,這根本上需要市場本身的創新來喚回生機,同時也需要從政策上來考量和審視,零售走到今天,重新定位政府與零售的關系,顯得十分必要。甚至需要提議,讓政府規劃為零售解套!
首先,政府規劃綁架的零售的規劃,違背了市場的規律。
除了將零售實體萎靡的原因歸罪于電商的崛起,這是不科學的。實體自身的經營策略才是致命之處,而這個經營策略當中就包含了實體的擴張。連續多年來,實體擴張步伐讓人瞠目結舌,城市賣場、購物中心的密度奇高,有媒體預測,2018年前,將有超過6000萬平方的新增供應入市,占現有存量的63%,購物中心全面過剩將比人們預期的來得更早。結果導致了同質化嚴重,客流分流,降低單店成交率,也降低了消費者對實體購物的體驗。那么實體為何要這般瘋狂擴張?除了自我的戰略規劃外,更多的規劃是被政府的規劃所刺激。
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打造所謂的新城區,提升城市的品位,甚至是為了推動當地的樓市發展速度,經常處于政策性的規劃商業中心。在政府規劃者的眼中,只有配套的完善,而完全忽視商業生存的命脈——選址與客流。在政府行政優勢的影響下,為了確保與政府的良好關系,進行盲目擴張,在極短時間里,造就了一座有一座并不繁榮的“商業中心”。以浙西某縣城為例,一個常住人口30萬(包含鄉鎮常住人口),已有規模5000方賣場一個,10000方購物中心一個,在建商業綜合體兩個,規劃建設商業綜合體一個,在建2萬購物廣場1個。所有的項目均為歷屆政府力主規劃,但是這與該縣城的實際商業情況并不相符,顯然這是完全的行政行為,零售實體已經被政府規劃所綁架,這樣的商業有怎能期待有更好的業績呢?
其次,讓市場回歸市場,降低政策對市場的影響。
自打“互聯網+”被政府確定為未來發展方向以后,電商便成為了這兩年最理所當然的明星。如果這僅僅是市場篩選結果,我們理當接受這個事實。然而遺憾的是,政府為了推進這一國策似乎用力過猛,凡是涉網的事業都給予更多傾斜與關注。
可是,市場有著自己的規律和原則,當政府的行政觸角伸的過長或發力過猛,那么市場的判斷就會失去應有的理性。電商與實體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地方政府很快就將過去視為重要政績的實體踢到一邊,轉而把所有的資源都投遞給了電商,所以電商有了足夠的底氣進行貼補和造勢,而曾經拼搏于實體渠道的企業也在政策的指揮棒下紛紛涉足電商,導致的結果就是實體雪上加霜。
所以,我們倡導,讓市場回歸到市場的本質,用市場的規律進行理性篩選,政府應該做好秩序的維護者,而非規則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