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條微博,是不是產生了強大的正能量,超市引進信用“無人超市”是不是也可以安點心了。
追溯到超市的起源,雛形是自助式銷售為主的自選商場;經歷著市場的洗禮,一路上大賣場、標準超市、生活超市、精品超市、小業態,百般玩法施展開來。而今,超市又興起了另一種自助風潮,自助結算,也就是無人超市。
再看芝麻信用實驗:
2015年芝麻信用啟動“無人超市”實驗,結果顯示顧客付款率達82%。據悉,“不付錢”或者“沒付夠錢”也發生了。在現場,有三位女性現場拿走了價值昂貴的貨物,而沒有付錢;還有人往返好幾次,拿走數袋價值不菲的煙酒,卻只支付了十元錢。
芝麻信用的實驗,社會公眾應該對中國的信用社會有更多的期待和信心,希望未來無人超市這樣的形態真的會走進我們生活。
刷卡不如刷信用
從上面的新聞來看,國內的“無人超市”最主要是擔心消費者的信用,會不會因為沒人看店消費者就白拿貨物?根據華潤萬家的實驗表明:
第一類,大部分人順利找到商品的二維碼,主動刷卡結賬;
第二類,手機上沒有支付寶或者微信的顧客直接將現金放到盒子;
第三類,不熟悉當下移動支付流程的顧客不知道該如何支付,轉了一圈又出去;
第四類,未付款便拿走貨物。
超市行業若要普及“無人超市”,決不能用“無人超市”來測試消費者,誠信測試本身就是在挑戰人性底線,跟誘惑的強度有關系,而人性不可測試,則早就是被無數次驗證過的事實。
自助玩法的終極體驗
盡管大部分消費者也做得到誠信購物,一個便利店便能節約8-10人的人力成本,但是并不是因為“人少管理少”就能將“無人超市”普及化。退一萬步說,盡管沒有人看店,那防盜標簽的成本、無人自助售賣系統短期內超市也需要負擔,這個成本也是需要考量的。
超市行業“無人自助支付”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 很多超市都不惜重金引進無人自助收銀系統,期待“無人自助”模式能夠降低運營成本,但是效果、顧客體驗都不是特別好。
2014年以來,華潤萬家、杭州等地的便利店開始利用移動支付來測試“無人超市”的支付問題。而這也面臨不少支付問題。
可見,阻礙“無人超市”普及化的關鍵問題還是支付問題。
另外,大麥還列舉了幾個關于支付的問題:
用什么支付?支付寶?微信?現金?
怎么支付?用手機掃貨品二維碼?還是直接現金?
支付成本怎么控制?
支付風險怎么控制?
顧客支付過程出現問題,怎么解決?
這么多問題,件件都是大事。但是如何解決問題,行業內各人士都在積極探討。
針對以上的問題,無人超市的運營,還需更多的監管措施。安裝監控攝像頭能夠切實有效地提高“誠信度”;一個無人超市至少安排一個服務人員和一個保安,因為導引以及防損都是需要克服的問題。
結語
零售科技,超市在路上。當有一天,購物入無人之境,自己動手,豐超市之衣,足顧客之食。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weihongdian- 該帖于 2016/3/15 10:3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