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六歲的時候,一家四口被爺爺趕出家門,一家人在廣東梅州郊區一間十平米的老房子里居住。
爺爺曾經是廣東教育廳的高官,在仕途正順的時候遇到紅衛兵運動,被貶為平民。
那個時代重男輕女,Maggie的父母連接生了兩個女兒,這讓老人心中不愉。而最終導致家庭矛盾爆發的導火索是Maggie的爸爸,他加入了紅衛兵。
老人怒不可遏,他無法容忍兒子加入到毀了他前途的隊列里,就把兒子一家掃地出門。
所以,Maggie的童年里,起初有潮濕沉腐的老房子味道。
(圖片說明:Maggie家鄉的老房子圖片)
Maggie的父母開始為了生活奔波,一家人需要活下去。或許是機緣巧合,他們在當地的“東方水泥廠”找到商機,倒賣水泥票。
那時是1985年,正處于計劃經濟的年代,買東西鈔票不好使,產品票才好使。
兩年的時間,Maggie的家庭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父母在當地郊區建起了第一棟小洋房。
做產品的人,有沒有想穿越到那個時代的念頭?
Maggie有一個樂觀的媽媽,即使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她也沒有在兒女面前表現出一絲軟弱。
剛被趕出家門時,她為家里人做飯,蒸饅頭,她的廚藝太一般,以至于饅頭都沒蒸熟。
她會很開心地對家里人說:來,我們吃饅頭皮,這個饅頭皮好好吃啊。
生活改善以后,媽媽經常教育兩個女兒:千萬不要做家居的奴隸,你要讓這些東西來服務你,你在這上面享受生活。
媽媽的言傳身教,讓Maggie從小就明白:生活的真正內涵在于尋求滿足和幸福,快樂和充沛。
這些東東不是金錢給予的。
長大后的Maggie,骨子里就是一個享樂主義者,一個玩物但不萎靡的享樂主義者,她癡迷于一切美好的事物。
這是拜媽媽所賜。
Maggie是被散養長大的。
媽媽不太看重成績,只要考試沒有不及格就不管她。所以,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Maggie從來就沒有做過作業。
媽媽對她很隨性,只要她不犯原則性的錯誤。不聽話沒關系,但是要黑白顛倒,就不行。
有一次小賣部找多了錢,Maggie想貪小便宜,被媽媽逼著還了回去。
有些家庭對孩子管教嚴,要求站有站像坐有坐像,連握筷子都有具體的一二三要求。
媽媽對此不以為然,她說:這些東西,你到了社會上一定都能學會,只有品格才值得從小培養。
媽媽的這些管教,對Maggie后來在深圳的職業打拼生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她的成功里有媽媽的影子。
16歲的時候,Maggie考上師范學校。
那個時代考師范比考大學難,因為師范包分配。這和媽媽的建議有關系,媽媽畢竟是一個農村女人,視野有局限性,她覺得女孩子還是有分配有保障會好一些。
讀了師范后,Maggie開始學鋼琴。
Maggie一提出學鋼琴,媽媽就同意了,還給她買了一臺鋼琴。在當時鋼琴還是奢侈品,當地人平均工資才幾百元,一臺鋼琴過萬元。
女兒要富養啊。
Maggie學了不久,教她的老師就去找媽媽,說Maggie彈琴很有天賦,她的已經達到業余八級的彈奏水平,建議送她去星海音樂學院深造。
媽媽當然支持,她滿心歡迎地去勸女兒時,Maggie卻拒絕了。
因為,Maggie開始賺錢了。
(圖片說明:Maggie在彈琴,近照。)
Maggie不想去深造,是因為她即將畢業,年輕人貪玩,她希望早日踏上社會,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另外還有一點,她在學琴的第二年就開始賺錢了。
Maggie學琴小有名氣后,有兩個家長邀請她當家教,教她們的孩子彈琴,一節課收35元,一個月有560元的外快收入。
1998年7月,Maggie畢業,隨即被分配到梅州市最好的幼兒園,當天就領到700元工資。
這樣的收入對一個小女孩來說,手里隨時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錢,算是小康生活了。當大家還是自行車代步時,她買了一輛雅馬哈,整日招搖過市,很拉轟的感覺。
(圖片說明: Maggie的青澀歲月)
所以,Maggie小富即安,沒有了去音樂學院進修深造的動力。
如果不是Maggie的叔公,她的一生就會在梅州度過,從結婚生子到相夫教子,過安靜的生活。
Maggie的叔公是馬來西亞的歸國華僑,他是一個很牛掰的人物,Maggie說,當時她叔公開車在整個廣東省內行走都不需要付任何過路費。
叔公是見過世面的人。
他向Maggie的媽媽建議,你要給孩子買電腦,讓她們上網,讓孩子接觸世界。
要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更美好的東西。
關門是家,開門是世界。
媽媽聽了叔公的話,給她買了一臺聯想電腦,Maggie開始上網,借助網絡走進世界。
人生總有些日子,是邂逅幸福開啟幸運的節點。
Maggie的幸福很快來臨了。
Maggie是在網上邂逅愛情的。
那時候還沒有QQ,只有聊天室,Maggie在一個叫做“碧海銀沙”的聊天室里遇到了她后來的老公。
那時的聊天室特別純潔,Maggie的老公是復旦大學的畢業生,在上海海爾做一個小領導。
Maggie覺得她老公很勇敢的,在聊天室里認識了一個小城市的小姑娘,就憑著感覺殺過來了。
我問Maggie:他喜歡你那一點?
不知道。
Maggie后來猜想,他或許是喜歡自己與眾不同的自信。
Maggie不是高顏值美女,但是她有一種說不出的氣質,這個氣質是環境熏陶出來的。
散養的孩子,身上都帶著自由的陽光。
其次,Maggie的青春是在贊美和欣賞中成長的。她的叔公有很多朋友,這些人都漂洋過海見多識廣,他們都喜歡Maggie率真的性格,甚至她偏黑的皮膚,也被定位為健康的小麥色。
莫非這是傳說中的心靈美?
Maggie納悶,媽媽也納悶。不過媽媽看到這個找上門的男人很有誠意,戶口簿、畢業證等能證明身份的東西都帶來了,就選擇了不干涉,任憑這個男人飛來飛去,也任憑Maggie用雅馬哈載著他呼嘯著穿街過巷。
一來二去,Maggie有一天告訴媽媽,她要跟這個男人走,跟他去上海。
我問Maggie:他哪一點打動了你?
她說:感覺他是另一個世界的人,他為我打開了一扇門。
Maggie說,她的老公是一個特別能聆聽的人。我就很奇怪,只聽不說,怎么能幫你打開心門?
你錯了。
其實聽,也能打開一扇門。
如果他很認真聽你所說的話,他就知道你感興趣的是什么,然后,對話交流時,他會只給你想要的東西,他所說的一切更能入心。
這個入心的男人,讓Maggie放棄了梅州市區同齡女孩最羨慕的優越工作,跟著他走了。
毅然決然,義無反顧。
愿所有的傾訴都能找到傾聽的耳朵。
2002年,Maggie隨男朋友來到上海。前兩年,Maggie并不著急工作,她參加了復旦大學的自考,拿了一個行政管理的本科學位證書。
閑暇時,她就在上海及周邊城市四處游玩。男友很包容,放任她在上海這個高消費的城市縱情消磨時光。
玩心褪去,Maggie進入一家防腐木進出口公司上班。
工作了兩年,然后兩人來到深圳。
來深圳發展是Maggie提議的,她的理由是:每次從上海飛汕頭,汕頭機場都要收多100元的費用。
這個理由有點牽強,男友知道是她戀家了,也沒點破。
2006年,男友申請工作調動,和Maggie來到深圳。
來到深圳后,Maggie進了某個烘培品牌上班,做女老板的總助。
慢慢地,老板開始欣賞她。老板覺得她有工作能力,就讓她去管采購。
當時品牌面臨著采購資金周轉困難,公司到處欠供應商的錢,供應商甚至都不愿意供貨了。
Maggie沒讓老板失望,她接手采購不久,就讓現金流迅速轉動起來。
這么短的時間能見到效果,是因為她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是倉庫收貨出了問題。
供應商送貨的時候,都喜歡多送一些,倉庫收貨人員抵不住這些商家們說軟話,心一軟就收貨。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但是把人情帶進管理來,就會壞事。
就這樣,日積月累,每個月有130萬的采購資金,庫存資金居然有160萬。現金流當然周轉不起來。
Maggie開始嚴管倉庫,她告訴倉庫收貨人員,嚴格按照訂單數量收貨,她只按照采購數量付款,多收的貨,她一律不入賬,一分錢也不付。
她的這個鐵規,搞得公司內部天怒人怨,得罪了很多皇親國戚。Maggie頂住壓力,堅持原則,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政。
兩個月后,庫存資金減少到80萬。
現金流活起來了。
老板很滿意,繼續放權給Maggie,凡是出錢多的地方,都交給Maggie來管理。
Maggie說,人在某個階段會特別想證明自己,需要一次成功來對自己說:我行!我可以做到!
她就是處在那個階段。
到Maggie離職之前,她掌管著品牌100多家店的裝修、采購、倉儲、拓展工作。
2010年,Maggie辭職。
四年的打拼,每天14個小時連軸轉,無窮無盡的應酬喝酒,讓她瘦弱的身體不堪重負,她已經連續三個月咳嗽不止,晚上整夜失眠。
同年,Maggie開始創業,邊調理身體邊創業。她和合伙人開小吃餐飲店,店鋪名稱叫“大表哥的店”,做酸辣粉、拌面、丸子之類小食,類似于丸來丸去那樣的小吃品牌。
(圖片說明:“大表哥的店“的產品圖)
開了四家店后,Maggie就沒有再開分店,她覺得小食餐飲門檻低,容易復制。
2013年,Maggie又和合伙人投資,開了“四喜餛飩”,專做湖南小吃,快時尚餐廳。目前有三家,分別在惠州三環天虹、惠陽天虹、深圳北站繽果空間,最大的餐廳有140平米。
(圖片說明:“四喜餛飩”餐廳圖)
(圖片說明:“四喜餛飩”餐廳圖)
2015年,Maggie又與另一個合伙人在景田景鵬大廈開了一家阿拉丁東方舞瑜伽會所。
(請欣賞會所教練的舞蹈小視頻)
Maggie創業選擇合伙人,有一個《苛刻條款》:
第一、我只投資,不做事;
第二、五五投資,兩個合伙人都不拿一分工資,只拿分紅,五五分紅。
奇怪的是,合伙人都能接受。
Maggie也有失諾的地方。
比如她說兩個合伙人都不拿工資,合作開始后,她自己不拿,但是她會為合伙人發一份工資。
Maggie的合作原則是:寧愿苛刻,也不畫餅。
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忽悠過一個女孩子,那時我說要開很多時尚店,結果都是畫大餅,一個也沒實現。
直到今天,她遇到我還會揭短。她還給我起了個外號,叫“餅哥”。
對比之下,我很慚愧。
我小肚雞腸地問:你不做事,合伙人會心理平衡嗎?
Maggie說:我不做事,不代表不貢獻價值,我輸出的是資源。
你的資源,是人脈嗎?
包括,但不限于人脈。
比如:別人開一家店要花費50萬,我來開,20萬就能開起來,因為我有之前工作時100多家店的開店經驗。
再比如追加投資,我都是很爽快。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個故事,有個叫謝家華的家伙,他用兩年時間創造了一家價值2.65億美元的網絡廣告公司。他在公司發展最迅猛的時候,卻將其賣給微軟。
記者問他原因,他說:我開始不想起床上班。
有人批評謝家華“任性”。
謝家華解釋說,出售是因為公司狀況在變壞,他開始變得不想起床上班,創業初期的激情消失了。
他說:如果連創始人都不能從自己的公司里得到快樂,那其他員工呢?
一家公司的狀況好壞,不能僅用現金流來衡量。
Maggie就是讓大家愿意起床上班的人。
所有的合伙人或者員工,遇到困難或者意志消沉的時候,他們能在Maggie這里找到方法,看到希望。
Maggie就是大家的精神支柱,她是三家公司近60名員工的精神領袖。
賽珍珠說:即使有面包,但沒有希望,人依然會慢慢因饑餓而死。
那么,Maggie如果有壓力呢?
彈琴。
憂傷的時候,她會彈奏《梁祝》,煩惱的時候,她會彈奏《哈農練習曲》,煩惱和壓力隨著不同的旋律漸漸消逝。
(圖片說明:Maggie在彈琴,近照。)
Maggie說,女人一定要有個可以癡迷的愛好,這個愛好就是煩惱和壓力的釋放通道。
這樣的愛好,比罵老公打孩子發泄壓力好的多。
Maggie說,每天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起來,先看看花,和花兒說說話;然后,沏一壺清茶,敷上面膜彈琴;
晚上讀書、做瑜伽。。。
每天都是平和、愉悅的心情。
(圖片說明:Maggie的花世界)
(圖片說明:Maggie喜愛的手作)
偶爾,Maggie也會感到無聊。
這時,她會手里捧著一個精致的手作器皿,發發呆。
發發呆。
嗯,就是這樣。
Maggie的微信號是:Maggieqhm。
--------------------------------------------------------------------------------------------------------------------------------------------------------------------------------------
嘉諾賞訪談錄:講述100個草根創業者的真實故事,這是第31個訪談故事。
讓他們的故事激勵每一個平凡的你我,在迷茫時重拾對未來的信心。
歡迎關注我的創業者訪談公眾號“嘉諾賞”(微信號:jianuoshang)
- 該帖于 2016/3/19 9:3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