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團購、O2O,到如今的直播,每一次互聯網熱潮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是創業者們從未如此如坐針氈:“百播大戰”剛剛打響,巨頭們已紛紛入場,和初創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BAT、小米、360、陌陌、微博、聚美優品、蘑菇街、唱吧、人人……他們不僅有資金、內容、主播資源,還擁有直播賴以生存的巨大移動端流量。
直播風口還在,但創業公司還有機會嗎?幾日前,海南聯合騰訊要打造視頻直播產業生態圈,除了騰訊云生態基地,首批入駐企業將以直播和游戲行業為主,并通過合作三方資源聚焦扶持,通過資源集聚效應,為直播跑道上的創業者再造一個風口。
雖然直播創業單打獨斗野蠻成長的路難以走通,但資源整合階段正要開始。
創業者需要繞過并不是BAT
創業者最大的焦慮是,直播市場最終還是屬于BAT的?目前看來,最積極推廣直播業務的并不是BAT,而是小米、360、樂視為代表的公司,這幾家公司旗下的直播產品幾乎都得到了創始人們不遺余力的推廣,雷軍、周鴻祎們不止一次的在各種場合中出現在小米和360的直播軟件中。
相對而言,BAT對于直播的態度謹慎得多。騰訊最為積極,旗下有龍珠直播,又投資了斗魚,還有一個衍生出來的體育直播平臺企鵝直播。但即便如此,騰訊在直播平臺的發展上一直比較低調。如今在聯合海南生態軟件園在海南再造一個直播生態——海南已經給你們準備好辦公配套設施和大好政策,我來提供資源,創業者只管負責直播精彩。
阿里和百度在直播上顯得意興闌珊。除了淘寶直播,阿里能夠和直播扯上關系也只有優酷土豆旗下的直播業務。百度則是愛奇藝所宣稱的直播平臺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
巨頭和初創企業齊飛,對直播領域的創業者來說,垂直化競爭是需要的,同時借助巨頭整合資源,或許是一條更好的捷徑。
直播創業者三個大寫的尷尬
直播看似沒有門檻,實則門檻很高的行業。運營、成本、內容等所需的資源并非創業公司所能持續負擔。直播創業者面臨的三個大寫的尷尬也進一步驅動資源進一步整合。
1、直播燒錢的屬性出于視頻而勝于視頻。
正如當年的視頻身陷燒錢泥潭難以脫身一樣,出身于視頻的直播平臺同樣拜托不了這個尷尬。直播對帶寬的要求比網絡視頻還要高,這意味著更高的帶寬成本。根據行業人士的說法,提供帶寬CDN 服務 1G 收費1-2萬元,比如斗魚每個月的數據傳輸量為幾個T,換算每個月僅流量成本高達數千萬,一年下來好幾個億。有些創業公司帶寬甚至能占到創業公司成本的40%左右。毫無疑問,這不是創業公司能夠持續負擔的。
在類似海南騰訊云生態基地等資源整合平臺,能夠獲取到低成本甚至免費的云資源,成為不少初創企業選擇。比如騰訊云生態基地騰訊云將定向開放免費的云資源,扶持園區內優質創業項目,并幫助使用騰訊云產品的項目納入騰訊生態體系,給予其全渠道支持。同時,在基地內將施行“云+創業”扶持計劃,經園區認定推薦的孵化項目,可以享受騰訊云半年免費及半年半價服務。
2、市場火爆,但資本變得謹小慎微
或許經歷過去年底O2O市場那陣刺骨的寒冷,雖然直播市場火爆,但資本并未如預期瘋狂搶入。今年3月份以來,直播領域的投資更開始趨冷。一份網上流傳甚廣的一份直播平臺融資統計表格中,116家企業中已經有108家獲得了融資,但真正完成了融資的基本都在2016年3月份之前。
資本退去,凸顯的競爭異常殘酷。入駐海南騰訊云生態基地的企業都將享受海南政府給予的扶持和獎勵,類似的扶持政策也成為創業者們熱衷于此一大原因之一。
3、想象空間巨大,但資源內容趨于同質化
直播平臺成就了網紅主播,但隨著直播奇缺資源,直播平臺們不得不去擁擠在爭奪網紅經濟的路上,并導致資源身價日趨增長。數百個直播平臺爭奪同一資源,平臺之間的定位大同小異且孤軍作戰,缺少有力的外援,缺乏優質的明星資源和大平臺的孵化機會,導致這也導致大多數視頻直播平臺卻存在嚴重的同質化。
一方面是高額的帶寬成本以及不成熟的商業模式會壓垮很多小玩家;另一方面是優質的內容和主播資源都掌握在大型視頻直播平臺的手上,并且這些大型平臺擁有巨大的流量。直播的春天還在繼續,但抱團整合資源已經成為一種選擇。開放型的直播平臺必定不是“大而專”的單一場景平臺,而是“大而全”的綜合直播平臺,通過開放和連接實現共贏。
通過設立“騰訊資源包”、引進優秀項目等多方面,海南爭取未來三年內,“騰訊云生態基地”預計每年可聚集企業過100家,實現流水過10億,聚集直播產業人才不低于200人。未來海南是否能成為直播生態的又一封口雖未可知,但集群式的整合,已經成為直播產業的一個趨勢。
- 該帖于 2016/6/9 11:4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