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昨天,一篇報道《金博大店虧1.64億,“大商鄭州”何以“大傷”?》,在鄭州商界引起熱議。
經濟“新常態”,實體商業正面臨模式大變革,轉型途中,行路艱難。大商鄭州地區集團(下稱“大商鄭州”)的困局,實為商界縮影,業界亦心有戚戚焉。
大商之“傷”,則尤為典型。多路信源顯示,相比眼前的欠租風波,拉長供應商賬期、以物抵債、高管流散等才是該公司時下遭遇的立體窘境。
作為國內第一大綜合零售集團的大商系,歷經河南市場10年苦修,何以至此?4月15日,大河報記者按要求提交采訪提綱,問及付款周期、人員離職等問題,但大商鄭州對此仍暫時保持沉默。
外傷:“60天結算賬期”,讓零供關系更趨繃緊
近期,大商新年度的入場合同推出了“60天結算賬期”,讓本就敏感的“零供關系”更趨緊張。
60天賬期意味著什么?
某鞋業品牌河南代理商告訴大河報記者,此前,大商供貨合同中注明的結算周期是30天,符合國內商業市場零供賬期的慣例。但事實上,大商貨款能在延后15天實際到賬,已經很好了。而今,大商提出新一年合同賬期需延長至60天(部分大品牌為45天),即意味著所有供應商都要為此多籌備一個月的流動資金,并承擔相關財務成本。
不過,在多數供應商看來,大商新合同約定的新賬期,無非是將此前拖延結款的問題擺到了明面上。
“當下,大商各門店客流、經營水平持續下滑,它依舊強勢的底氣從何而來?”某知名男裝河南區負責人直言,春節至今,其品牌在大商門店的銷售業績已同比大幅下降。是否繼續留在大商,下周會見分曉。
大商超市的供貨商情緒亦不容樂觀。某國際品牌快消品河南區銷售經理直言,“拖賬期、慢補貨、客流下降”,已讓很多大商門店陷入非良性循環。之所以該品牌仍在為大商配貨,只是“按總部要求在合作”。但是,結算賬期拖長,必會增大供貨成本,推高供貨價格。
遭遇延付的不僅僅是供應商。大商旗下多家門店的管理層人士稱,去年下半年起,大商鄭州對各項費用支付嚴格管理,致使供應商、建筑商、第三方服務商的待付賬款大面積延期結算。
一度曾出現過這種現象——供應商按應結算貨款的一定比例購買大商所售紅酒,然后拿著購買憑證去財務結賬。今年春節前,大商門店貨倉里,售價便宜的紅酒,遭供應商瘋搶。
內傷:高管出走,骨干離散,離職潮重擊大商鄭州
從“虎”嘯中原到陷入困頓,大商鄭州究竟發生了什么?
“諸如大商這種大鱷級的零售霸主,如不是自己出錯,僅靠宏觀環境與外部競爭變化,短期內很難撼其根基�!贝笊痰囊晃煌歉偁帉κ秩绱朔治�。
業內人士稱,自去年以來,大商鄭州人力資源的持續失血,讓本就處于行業逆勢中的大商鄭州日趨不利。就在近期,新一波離職潮涌現,波及副總裁、總裁助理、發展部高管等多名骨干成員。這是繼去年7月大商鄭州地區集團管理層大換血后,新一波集中離職潮。至此,大商鄭州的副總和店長職務的高管近乎全部更替。
大商鄭州高層人事持續余震,亦讓其諸多利益相關方陷入困惑。上周的大商超市嵩山路店發生的被封門事件,與此不無關系。
蘭德置業是該店物業的代運營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2015年年初至今,大商鄭州針對嵩山路店物業“降租”,派出的談判對象換過3任。前兩任溝通相對良好,但每次都是談完后待落實之際,悄無聲息離任了。與第三任談判對象的溝通存較大分歧,即被無理由擱置了數月�!暗觊L沒權限、分公司總經理不理會,我曾試圖去找其主要負責人,但未果。由此,才導致雙方矛盾激化�!�
不過,相比高層變動,大商鄭州各門店中低層管理干部的流失,數量更多。大商鄭州一內部人士舉例,今年春節前后,公司實行了全面降薪、集團中樞裁員分流。與此同時,各門店管理崗空缺率也在加速增長,兩股人才外流已經在經營領域形成負面傳導:“班長突擊升連長”、“工兵突然變炮兵”等諸多人事領域的非常規手段時有上演。
這一說法,與省內一商業顧問公司負責人的說法相吻合。該人士稱,近半年,大商系離職的門店管理層為其源源不斷輸送了人才。
觀察:戰術失當,戰略失準,大勢驟變,如何救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乎所有受訪對象對大商鄭州今日之境遇都給出此類評價。這其中,對宏觀環境應對的失策,對區域戰略“調�!钡氖�,對關聯者利益處置的失當,恐都無法回避。
觀察人士稱,對商業大環境判斷的總體失準,是眾多零售大鱷近年的群體性表現,尤其是在“逆勢擴張”的路徑選擇和力度拿捏上。在這方面,即便是沃爾瑪、萬達、丹尼斯等全球、全國或區域零售巨頭,都感受到“逆勢加碼”帶來的重重壓力。
大商鄭州更是如此。一段時間以來,即便是國內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實體零售全行業入冬,大商集團依舊在河南二三線市場密集布局,其結果是那些市場根基不穩的新店先后暴露風險,進而向全體系形成負面傳導。2015年大商鄭州那場震驚全國商界的管理團隊更換,與區域業績下滑不無關系。
擺在大商鄭州新高管團隊面前的,不僅有興利除弊、恢復士氣、人才止血的重任,更有“扭虧轉贏”的遠大預期。但是,新團隊所注入的正統國企“大商文化”,卻無法與大商鄭州既有的文化傳承迅速兼容,更難與廣泛的利益交集方形成共識與共振。
比如,其零供關系、政企關系、消費者關系等層面,經常出現種種摩擦和不適,并持續誘發各種不“接地氣”的事件:拖欠房租、拉長賬期、門店削權……這些事件折射出新團隊對企業在區域市場當下環境中的真實境遇判斷失準。
對大商鄭州團隊而言,更險惡的考驗,遠不止這些戰術層面的糾結,摧枯拉朽的行業巨變才是橫亙在所有零售巨頭門前的大山。
最新數據顯示,在百貨業發展整體放緩的局面下,曾領跑行業的大商股份、重慶百貨、杭州解百等區域百貨巨頭已難以延續增長,營收、凈利大幅下跌。消費渠道多元、新型商業層出不窮,沒落的“二房東”零售模式甚至整個百貨業前景愈發暗淡。
當下,當電商對實體零售持續持續蠶食,單純靠賣貨、無主題化的百貨店,能走的路已是越來越窄了。而如何重新吸引消費者“重返”門店,則是一切困惑的核心和破題方向,好在“大商們”手上還掌握著供應商資源,好在他們的品牌信譽尚有余溫。但是,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對這樣一家標志性商企的區域轉型之路,本報將繼續關注。
(大河報 記者楊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