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搞了個【厲玲半月談】,分享一些前輩的心得與經驗,這種形式很好!厲玲先生開講了二期,個人覺得第二期【我為什么不支持百貨店做全渠道】內容更好,因為談的都是業務層面,俗稱“干貨”。
某些觀點有理論支撐,還有案例證明,說服能力很強;更重要的是,形成觀點的思考方式是能模糊感受到系統性思維,也就是厲玲先生有她的整體系統觀。這是區分高人的重要指標之一。
本文主談業務范疇,會涉及人的思考方式,但絕對不涉及人的高低好壞。這一點需特別申明,大家應該要有共識。
厲玲先生本次談話的幾個業務觀點,云陽子有不同見解,想和先生探討一下,也歡迎大家發表業務見解。
厲玲觀點1:什么是全渠道?你能做得過來么?
我先拋一個問題,全渠道是什么?批發、零售、百貨店、專賣店、購物中心、電話、電視、郵購、電商,都是渠道,你都要做么?
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以后,每個人都會說,我不會做全渠道。
-------------云陽子:我翻譯一下厲玲此處表達的意思:“百貨店做全渠道(批發、零售、專賣店、購物中心、電話、電視、郵購、電商),那是不可能的。”此觀點我沒法不同意啊!此時,我想厲玲為何如此理解“全渠道”的定義呢?可能是百度誤導吧!查閱了百度百科“全渠道零售”的定義:“就是企業為了滿足消費者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購買的需求,采取實體渠道、電子商務渠道和移動電子商務渠道整合的方式銷售商品或服務,提供給顧客無差別的購買體驗。”雖然定義并不準確,但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概念是有的。
我又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厲玲如此誤讀“全渠道”的定義,難道電商(阿里)推廣的全渠道概念就這么傻B。要談“全渠道”,為何不深入了解一下全渠道與O2O。通過百度,花上一個小時基本可以了解大概,不至于如此離譜的定義啊。
這種思考方式和行為,可能用一個詞語描述比較準確:“偏見”!大部分人都有,包括我自己,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偏見”是最容易影響事物的判斷力。
從我個人經歷談談【江湖版的O2O與全渠道】,我2012年做了一個男鞋新品牌,屬于白牌,在天貓定位中高端價位,平均加價率3倍,目的就是為了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都能賣。那個時候語言體系基本是談O2O,或者加了個定語,比如:實物類O2O,零售O2O。但是后來生活服務類O2O做的太爛,把O2O搞的不堪入耳,一些實體品牌商開始用“全渠道”這個詞語區分生活服務O2O。之后IT服務商、媒體等也開始用“全渠道”這個詞語,2015年之前基本上實體零售比電商圈更重視“全渠道”這個詞。后來部分服裝品牌商做“全渠道”比較成功,而且阿里談“全渠道”越來越多,電商圈談“全渠道”也越來越多;因為很多電商人都明白,線上與線下融合是必然選擇。
歸納一句話,“全渠道”是零售業O2O的專用名詞。
我對零售O2O的理解:一個O代表線上(移動APP商城),另一個O代表線下(實體店);2代表鏈接與融合,因為可以鏈接,所以才有機會線上與線下融合(PC時代做不到,移動時代機會)。
各位,不要過于相信百度百科,對O2O、全渠道的解釋不是很到位(注意:有一個名詞叫公關),用云陽子的理解能夠解決很多實戰問題(真的如此,信不信由你)。
再多說一句,不可忽視定義!這是見功底的東西!
厲玲觀點2:百貨店要不要自建平臺開網店?
在沒有自營商品的前提下,貿然把線下模式照搬到線上去,顯然是不明智的。
沒有自營商品,百貨店就沒有對商品的掌控權。
還有一個不容忽略的細節,創立于1858年的梅西百貨,直到2010年才明確提出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將電子商務作為其重要的渠道之一。而做出這一戰略調整的前提是,梅西百貨商品中獨有品牌與限量銷售品牌占比接近50%。
有實力有條件的百貨店可以像梅西百貨一樣擴大自營。
現階段,我們不懂設計、制造、物流,做自營的難度很大。
-------------云陽子:厲玲認為百貨公司只有“自營商品為主”才能做開網店(自建平臺)。案例證明:梅西百貨O2O的重要前提是將近50%的自營商品。但是自營商品,目前百貨公司很難大規模開展,所以百貨店沒有必要自建平臺開網店。邏輯嚴謹,論點、案例證明、最終結論嚴絲合縫。
還可以加上國內的銀泰O2O案例,網上大部分銷售額(幾個億)也是自營商品。還可以加上大商O2O案例,天狗網的百貨是以聯營商品為主,真實銷量不多。正反案例,更加證明了“只有自營商品,才能自建平臺開網店”。
我想告訴大家另外一個案例,天貓網就是不控貨不要定價權(類似聯營模式)來做電商的,非常成功;而且也能用聯營模式帶領商家打入線下實體,也可能會非常成功。
我們是不是該思考一下,聯營商品就真的沒辦法搞好網上銷售嗎?還是自己不會搞?
厲玲觀點3:百貨店要不要做單品管理?
同樣的,單品管理也建立在百貨店是否擁有自營商品的基礎之上,非自營商品沒必要做單品管理。
單品管理是一件很復雜工程量很大的事情,以服裝品類為例,僅一個品牌,就有幾季的商品,條形碼多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個,錄入工作耗時費力。
況且,百貨店專柜排面上陳列的服裝很容易就會賣斷,賣斷之后,供應商就去生產其他季節的款式了。賣斷才是合理的狀態,顧客在超市里面經�?吹酵豢钕匆乱�,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一年四季去百貨店看到的都是同一款衣服,他一定會覺得要瘋了。這么簡單的消費心理都不懂么?
標準化產品先去了超市,然后進了專業賣場(家電連鎖等),而這些業態,很早就被百貨公司剝離出去了。那么,進入我們百貨店的標準化產品就少一點嘛。個性化的商品才是我們的主營商品,才是我們可發展的空間。
在中國,百貨店都是平臺運營模式,是經營品牌經營柜臺的,所以,把聯營品牌的單品管理交給品牌商去做是最有效率的模式。
-------------云陽子:這一段的幾個觀點我都非常同意,可以看出厲玲還是有系統思考的。非自營商品無需單品管理、個性化商品才是百貨主營商品、百貨是平臺運營模式。特別是目前百貨行業流行“深度聯營模式”搞“單品管理”,我認為應該是個偽命題!其實,做O2O全渠道就可以幫助聯營商家搞“單品管理”,百貨店做好服務,有數據掌握就可以了!這可以學天貓,沒有單品管理,但掌握所有數據。
厲玲觀點4:任何一個供應商都不愿意被一個渠道捆死
供應商一定要考慮OandO,把線上線下互動起來。
供應商線下經營本身就是單品管理,所以做到線上也沒有增加工作量。
但是,要做“同款同價”,還是做“下水道”,線下門店開在哪個城市?開多少店?線上店開在哪個平臺?還是自建平臺?賣什么商品?不同的品牌,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策略。
星巴克線上賣劵線下賣咖啡,優衣庫線上線下同款同價,都是不同的商品或價格策略樣本。
任何一個供應商都不愿意被一個渠道捆死,他們會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銷售渠道。如果所有的供應商都去線上了,我們就會死。在此之前,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供應商需要什么?消費者需要什么?然后把我們的平臺做好、服務做好。
百貨店與互聯網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渠道,都是供應商賣東西、消費者買東西的平臺。
我們只需要做好這個平臺,至于渠道的多樣化,品牌商自身會去開拓、去權衡。
百貨店是平臺商,天貓、京東、唯品會也是平臺商,我們一起把平臺做好,各自維護好各自的客戶。
-------------云陽子:厲玲同意供應商(品牌商)做O2O全渠道的,線上與線下互動起來;認為零售商應該各自為政,線上渠道(天貓)與線下渠道(百貨店)各自管好自己的客戶。這里有點理想化!應該是沒有理解O2O的重點是“鏈接和融合”,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各自為政!
舉個利益分配的小例子:
O(線下) |
2(鏈接) |
O(線上) |
實體百貨扣點20%
|
請問:鏈接誰?! |
百貨APP扣點20% |
天貓APP扣點5% |
||
其它APP扣點2% |
||
品牌商APP扣點0 |
供應商最想鏈接自己的APP,百貨店能答應嗎?!
百貨店只會鏈接百貨APP,APP產權或管理權必須是百貨公司的,技術提供方可以是天貓、微信、京東、微軟等等。
結論很明顯,百貨店需要購物APP,不僅僅是開網店,更重要的是O2O全渠道。
零售O2O(全渠道)是趨勢,誰也阻止不了!包括阿里。
也非常希望厲玲先生繼續半月談,百貨業要改變自己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