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剛剛逛了一刻鐘天貓和京東,YY了下BOSE、SONY、NIKON的玩意兒,最后還是決定把錢花在娃身上,在ZARA天貓店買了單……
不過對于這個由京東發起、其他電商跟進的年中大促,還是結合最近的一些所見所感,周末碎碎念一下。
雖然618是京東發起的店慶日活動(為了確保自己沒記錯還特地百度百科了一下),但近幾年天貓跟進得一點不含糊,憑借著強大的平臺力量,愣是潛移默化中把618轉化成了年中大促即視感。如同傳統商業一樣,競爭環境導致每逢節假日都是群體狂歡,一家享獨食的情況不會發生。也許當年京東618 party on系列廣告確實博得不少眼球,不過如今這個網購狂歡節已經成為剁手族的年中熱身,至于哪個平臺有優勢,還得看各平臺實力比拼。
讓我刮目相看的是天貓在徐家匯地鐵站做的這一組以“生活物語”為主題的系列地鐵廣告,首先這面主題墻,只是在下方很小的空間印上了“618粉絲狂歡節”宣傳字樣,不仔細看還真容易被忽略,而在視覺平視最明顯的位置,讓我們看看它玩了啥?
MOLESKINE:大腦的異想世界
PORTER:你的背包
VANS:不羈滑行
天貓超市:早餐·晨之美
STELLALUNA:幸福之履
RayBan:另一眼世界
BOSCH:爸爸的工具箱
從這些品牌的選擇,到“×”的運用,再到文案的設計,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天貓越來越懂得做品牌了,這原本是實體零售的優勢,但隨著電商行業的崛起撬動了專業型人才的流動,最終我們逐漸看到了一個更有品牌感覺的平臺。
更甚者,上文提到的這幾個“精選品牌”(都是各自品類中的佼佼者),利用了徐家匯站的包柱,呈現了7個風格迥異但極具創意、風格、彰顯品牌理念的設計方案,這種以往只會出現在優質商場的定制化設計,如今是由天貓與品牌聯合打造,方案之優秀令眾多往來人群駐足,不得不說,實體店在摸索創新模式,而電商在打下了銷售基礎后,正越來越注重品牌打造。
由于我司也涉及電商代運營渠道發展業務,據我所知今年天貓將大力推行內容營銷,其實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其希望品牌做電商渠道不僅僅就是一銷售平臺,而是要融合成為各個品牌文化的一部分,點個贊!
而在品牌層面,對于電商渠道的倚重也愈發明顯,倒不是完全因為電商能為其創收多少,而是相比實體店的高成本高風險,電商的試錯成本相對較小,只要有品牌效應,相對能獲得更多的平臺支持以便最快捷地將品牌影響力擴散至全國范圍。
如上圖中的韓國快銷品牌8 seconds,就是以通過進駐天貓的形式宣布進軍中國市場,無需渠道拓展、繁瑣的店鋪選址,冗長的商務談判,標準化的操作,讓品牌進駐電商平臺比開實體門店先行一步。雖然這只是個例,但也能反映出一些趨勢。
又如這個比較小眾的小家電品牌的地鐵系列燈箱廣告,畫面的三部分:品牌、產品、天貓,這當然能反映出電商渠道在品牌營銷中所占的權重。讓我想到一朋友也是做小家電品牌,一邊做著如何在天貓半年出500萬銷售的方案(當然盈利額則另當別論),與此同時卻又很難在實體店找到既有一定定位又能盈利的選址,這種矛盾,很多傳統品牌會碰到。
總之,雖然我關注實體零售更多一些,但電商平臺們逐年刷新銷售紀錄的同時,讓我感覺他們對品牌的理解也越來越深(2年前我剛出來時就有接觸電商相關業務,那時感覺雖然都在做零售,但對于品牌的認知屬于隔行如隔山),而品牌也越來越看重這樣一個門檻相對更低且標準化的渠道,畢竟即使整體零售形勢再差,品牌也不會甘愿輕易撤出市場,而同時也依然不斷會有有趣的新品牌進駐,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品牌也潛移默化改變著對電商渠道的認知。
好了,周末帶娃累成狗,看球寫文不剁手,消遣完畢!
- 該帖于 2016/6/19 17:5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