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日本的百貨店內(nèi),美術作品的銷售策略正在逐漸發(fā)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百貨店除了會安排導購員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向顧客介紹畫廊的名作外,還會把一部分的精力傾注在現(xiàn)代藝術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上。此舉一方面是意在將美術作品的主體目標客群由原先的年長客群延伸至青年群體,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挖掘面向富裕階層的外商客戶。
在百平的空間內(nèi),昏暗中獨設三具靜物。它們形似少年,背生飛天翼,身著太空服,陶瓷般質(zhì)地,透射著濃濃的未來感。這是一組展示在“林茂樹展”上的作品,出現(xiàn)于4月高島屋日本橋店(東京)的“美術畫廊X”館內(nèi)。
“美術畫廊X”創(chuàng)立于2007年,平日里主要展示、出售一些現(xiàn)代藝術作品和新銳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經(jīng)營品類涉及繪畫與素材、玻璃工藝等,售價低至萬元日幣級別。
值得一提的是,該畫廊的目標客群是被稱為“NEW RICH(新富裕階層)”的30~49歲的富裕人群。這其中不乏有不在乎是否是名家之作,僅憑感覺選擇藝術品的買家,對他們而言,只要是喜歡的作品,即便花上幾萬,甚至100萬日幣,也在所不惜。而最近到店消費的熟客也在與日懼增,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不看價格就買單的現(xiàn)象。
在百貨店的同一樓層中,也存在著一些擺放有價值100~200萬日幣的名家油畫作品的畫廊,而他們還一如既往地依靠著具備專業(yè)知識的導購員,向店內(nèi)的顧客推薦著作品。這類畫廊的客群中,年齡在40歲以下的,不足10%,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美術畫廊X”的顧客中,有三成不滿40歲。
無獨有偶,高島屋大阪店也于2011年開設了收集青年藝術家作品的“Gallery NEXT”。近期,還在附近開發(fā)了高層公寓,其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群,以擴大室內(nèi)裝修的需求。
銷售業(yè)績方面,因受到去年股價走高等方面的有利影響,大型百貨店城區(qū)店內(nèi)藝術品的銷售額增幅達到10%。但遺憾的是,購買者大多仍是50歲以上的客群。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傳統(tǒng)的銷售方法顯然無法阻止銷售業(yè)績的下滑態(tài)勢,因此將客群延伸至年輕人群無疑成了當下重要的課題。
而事實上,美術作品在百貨店的銷售中所占的比重其實并不高。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度,高島屋日本橋店(東京)的美術作品銷售額僅占整體的1.4%,日本橋三越本店(東京)的這個比例也不過區(qū)區(qū)個位數(shù)。即便如此,各百貨店卻仍然執(zhí)意銷售美術作品,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某百貨店中層領導為我們揭開了謎底——原來此舉是為了“滿足富裕層的廣泛需求,與寶石類商品等形成連帶銷售”。各百貨店希望以藝術品為媒介,增加與“新富裕人群”之間的粘合度,同時也期待將來與外商客戶達成合作。
在松屋銀座(東京)3月舉辦的展覽會上,設有專門陳列20~39歲藝術家作品的區(qū)域。作為初次嘗試,作品售價一萬日幣起。展會期間,你不僅能看到在校大學生的作品,還能親耳聽到青年藝術家們將作品中蘊含的深意娓娓道來。而該活動的負責人也承認,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受眾群體,讓年輕人也能輕松地欣賞到美術作品”,并表示今后還會繼續(xù)推出此類活動。
另外,為了吸引平時不光顧畫廊的顧客群體,百貨店還開辟了網(wǎng)上銷售渠道。日本橋三越本店從去年1月起,開始在Yahoo Option上出售美術作品。該網(wǎng)站網(wǎng)羅了價值幾萬至40萬日幣級別的陶器、繪畫等作品。同樣的,高島屋也于去年6月開設了獨自運營的網(wǎng)上店鋪,主要出售價值5萬至10萬日幣的年輕藝術家作品。
文/奧田貫
編繹/文森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