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于1984年的西班牙品牌MANGO,以時尚、摩登、流行、大都會感的服裝設計成功贏得全球女性的一致青睞,在1998年成為西班牙第二大服裝出口商。與西班牙品牌ZARA相比,MANGO長期屈居第二,且從目前中國市場來看,早于ZARA四年進入中國的MANGO并沒有把握住先機優勢。如今MANGO又要如何趕上ZARA呢?
線下市場縮減
近年來國內服裝市場不斷有品牌店關門,關店或意味著退出、或意味著緊縮自救、或意味著重心轉移、或意味著調整創新,無論是哪種策略都值得思考背后的原因。據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給出的數據顯示,MANGO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全國僅剩下61家門店,而ZARA的數量是它的兩倍還多。相比于ZARA、優衣庫等在中國不斷開店,MANGO則在緊縮店面、收回代理權,在中國的發展也更為謹慎。MANGO直營店數量太少,跨國溝通會有延時,代理加盟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這也許是品牌經營不佳的原因。而目前很多品牌紛紛下沉三四線城市搶占市場, MANGO卻在減少店鋪,看來MANGO還是缺少對中國市場的了解。
放低姿態,降低價格
親民的價格一直是親近消費者的優勢,而MANGO的定價卻有點尷尬,與其他快時尚還有中國本土品牌相比,這一點上MANGO沒有突出優勢。
MANGO也根據目前狀況進行新一輪的價格調整,用降價來吸引用戶,從上圖服裝標價可以明顯看到,降價后和降價前的價格相差很大,如此力度的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銷售量,但長此以往可能會讓品牌陷入減價漩渦。
消費者如何看待MANGO
搜索指數MANGO最低
從360搜索指數趨勢上看,MANGO在ZARA、優衣庫、H&M幾個快時尚品牌中墊底,且半年的搜索趨勢也沒有明顯的變化。MANGO很早進入中國,從它的表現來看卻是想趕早集,結果趕到了晚集。沒有抓住中國市場的先機,品牌沒有很有效的擴大影響力,營銷上也沒有優衣庫做得好。MANGO也認識到自身情況發展,開始重視內容營銷、重視與粉絲互動等,增加天貓展現。
人群分布差異不大
從年齡分布來看,雖然20-29歲占比最多,卻只有27%,與占26%的30-39歲和占24%的19歲以下的人群相差不大。MANGO每一季皆發展四大主題系列:Dressy上班系列、Casual休閑系列、Sporty運動系列、Evening晚宴系列作為完整選擇,讓不分年齡層、注重時髦感的女性能因時因地自我搭配,表現自由自在的時尚風格。每個系列涵蓋了不同的人群,讓消費者選擇的類型多樣,但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服裝品牌和質量,另外很多品牌開始做小而美的市場細分,MANGO還能發揮自身優勢嗎?
押寶天貓,電商真的可以讓MANGO趕上同行?
MANGO入駐天貓7年卻一直表現平平,在天貓各大促銷活動上也少見身影。自更換運營商之后,狀況稍好轉,在今年618年中促,MANGO在女裝排名上升近百名,銷量也比之前翻了一倍。MANGO關閉了京東店,專注做天貓店和自己的官網,但在其他競爭品牌電商經營成熟的情況下,MANGO才剛剛摸清道路,電商的發展還有很大的壓力。
1、MANGO線上線下獨立庫存,只有會員體系打通。這樣的體系在遇到活動大促時,雖然為了保證庫存會提前一月與總部調貨,但與無法預知的線上流量相比,庫存周轉仍顯得乏力。
2、MANGO權限開放還需改進。MANGO的電商運營負責人劉定定表示“每次大促或是活動但凡涉及到核心因素都需跟總部報備協調”,雖然利于總部了解運營情況,但在快節奏的電商平臺上,溝通周期長,貨品更新慢,相應的就會比對手缺少準備時間,也會減少品牌的曝光。
3、MANGO差異化優勢在線上不一定好用。中國電商平臺有很多資深的服裝品牌,有著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如韓都衣舍、茵曼,在價格和質量上都不差,因而 MANGO在線上的優勢并不突出。
結語
MANGO目前在中國的狀況還需進一步改善,重塑品牌知名度是前提。MANGO現今要深入了解中國市場行情以及消費者購物習慣,調整在中國的運營策略。MANGO能否趕上ZARA還需時間見證。
數據來源:360指數;百度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