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與上汽聯合推出的YunOS互聯網汽車,可能是繼特斯拉之后最被科技互聯網和汽車行業關注的汽車了,無論對于萬物互聯網還是汽車產業來說,這都是一個里程碑事件,無論是產品還是合作模式,都是極大的創新。近期也出現了一些關于揭秘這款汽車背后合作故事的報道與文章,看后不禁感慨創新之路上的妥協與艱難。
上汽與谷歌,不同的妥協
阿里YunOS并不是上汽的最佳選擇,只是在最合適的時機出現了,兩者做了一件超乎自己意料的事情。有點像婚姻,最終走到一起并被人廣為傳頌的,往往不是當初兩者彼此的最佳選擇。
2013年上汽想做互聯網汽車,時任上汽集團信息戰略和系統首席架構師張新權,幾乎跑遍了國內與車聯網相關的所有企業,也與騰訊、百度、雷軍系等互聯網公司多有接觸,唯獨沒有去阿里巴巴。2013年底,張新權基于調研結果做了一個主題報告,報告中指出國內沒有理想的解決方案。
2014年1 月的CES上,Google宣布與奧迪、通用、本田、現代及NVIDIA共同組建“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簡稱OAA,計劃推出搭載Android系統的車款。這是張新權理想中的合作對象,但是當他找到Google負責OAA項目的總監時,后者第一句話便問:“我們的利益在哪里?”提起這段往事,張新權至今仍耿耿于懷:“對我觸動最大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我們Google談OAA的時候,人家根本不帶我們玩。
在這之后,才有與阿里YunOS的合作。在美國的碰壁,也加速了合作的進程。可以說,上汽妥協了。而在當年,妥協的還有谷歌。2014年6月谷歌發布了Android Auto,但這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操作系統,所采用的是手機系統連接映射車機的解決方案,只是簡單地將手機功能和體驗搬到了車里,和蘋果在2013年推出CarPlay思路相像。而Google 的“開放汽車聯盟”至今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打造互聯網汽車最大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合作中的信任問題,至今美國、德國互聯網企業和汽車企業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對于用戶來說,Android Auto也是一種體驗創新,同樣是妥協結果。
不同的是,谷歌在技術上過渡性妥協,而上汽則是在合作伙伴要求上的妥協。
榮威是YunOS的最佳選擇嗎?恐怕也不是
我不了解前期YunOS與各大車企的談判過程,但有一點是可以判斷的,榮威并不是作為首款互聯網汽車的最佳品牌。
榮威這個已經有10年時間的國產品牌汽車,市場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即便是首款互聯網汽車,即便是選擇國內最受歡迎的SUV車型,開在路上時,路人投來的目光可能并不是對互聯網汽車的好奇,而是對榮威品牌的平淡認知。更尷尬的一點是,榮威RX5既有互聯網車型的配置,也有普通車型的配置,開在路上時圍觀群眾就更不知道這款車究竟是不是互聯網汽車。
現階段,在大多數用戶并不了解互聯網汽車時,用戶對互聯網汽車充滿新鮮感和好奇感,就像特斯拉剛上市時用戶的關注度超高,一輛特斯拉經過總能引起超高的回頭率和話題討論。特斯拉這個品牌代表了一種新型汽車,如今的榮威RX5也代表了一種新型汽車,但榮威這個品牌有沉重的國產品牌包袱,雖不至于說崇洋媚外,但大部分中國人對國產品牌的印象還是停留在較低層級的階段。
如果首款市場化的互聯網汽車不是榮威,而是寶馬、奧迪等常見中高端的國際品牌,用戶的態度肯定不同,這就是品牌的價值的差別。
那么YunOS為什么還是選擇與榮威一起呢?一方面是國際品牌及合資品牌并不開放底層操作系統,這與YunOS的互聯網汽車理念是不符的,目前情況下,合作互聯網汽車只能是自主品牌,在自主品牌當中,榮威算是比較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YunOS并不想主導互聯網汽車的打造。互聯網企業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找代工的車廠,做“屬于自己的”互聯網汽車,之所以沒這樣做,是因為YunOS堅定認為,互聯網汽車需要兩大集團共同的努力來做,尤其是上汽對于汽車的理解,這不是普通車廠能夠做到的。
最終的結果我們是看到了,互聯網汽車的能力、體驗及造車速度,都讓業內震驚,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創新背后到底有多少努力和妥協,就像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說的,在互聯網汽車上,上汽在玩命,YunOS也堵上了未來。
接受創新,需要妥協嗎?
答案是肯定的。對于新事物的接受有個周期,所以我認為首款互聯網汽車并不一定會成為爆款,但是它代表著一種可能、一個方向。
從發布會上介紹的能力來看,當互聯網成為汽車的基礎設施之后,互聯網汽車搭載了首個在線可感知的地圖,成為首個拍照汽車,讓語音成為第一交互方式,讓汽車成為數據服務平臺和硬件開放創新平臺。這些都是開創性的功能與體驗,將引領未來的發展方向。
而就當前的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來看,除非是大膽嘗鮮者,否則肯定會有些失望,從外觀設計上,它并沒有特斯拉以及一些PPT車型驚艷,而新功能在使用中也不一定會完全發揮出來。但我還是希望這款車型有一定的銷量,才能讓整個產業的互聯網汽車時代更快的到來。
我相信,肯定會有一批購買者支持,但還有一部分人結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還難以抉擇要不要選擇這款汽車,至少準備花20-30萬買奔馳、寶馬、奧迪等品牌的80、90后年輕消費者還是很難下決心來買榮威RX5的。
文/科技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