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王安石的說法用在中國奧運健將傅園慧身上,再合適不過——擺脫傳統的萬有套路定律,逗逼之外,真心實在,拿到銅牌時,動若瘋兔,回答記者時,做行走的表情包,畫風清奇接地氣,“洪荒之力”猛噴溢……如同現在的人工智能一樣一樣的。
毫無疑問,隨著數據的原力在各個領域覺醒,過去它們的“量變”已轉向人工智能的“質變”。
此前,我們熟悉的精準營銷、用戶畫像,建立在BI基礎上,對用戶行為的預測,現在看,只是人工智能的淺層次應用。因為,進入2010年后,人類世界的數據量飛升,2015年全球數據量達到7.72 ZB(相當于1.16億個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書量),預計2020年這一數字將激升至44 ZB。如此,豐富的數據養料不斷壯大機器學習,同時,場景的應用開發不斷突破創新邊界,在此基礎上,大數據時代自然進化,最終演變出人工智能時代,就像阿里云總裁胡曉明描述的那樣。
落地下來,正如他演示的一系列“黑科技”:人工智能模仿馬云聲音只是初段,“看圖說話”解讀圖片中的人、物、事;推送最新最熱的奧運資訊;按主人的突發奇想舉薦附近靠譜餐廳……自動化地賦能用戶(當然,還包括B端用戶),使他們完成從“NEED”向“WANT”再向“VALUE”的三級跳,這便是人工智能的洪荒之力、畫風清奇。
沒錯,未來已來 只是尚未流行——一切如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預見。
數據鋪路磚
要知道,隨著各類芯片運算能力的提升,云計算普惠化發展,全球計算力前所未有的高漲,同時,各種硬件存儲成本不斷下降,與此對應的,各種數據也從我們工作生活的幾角旮旯不斷溢出,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鋪路磚”。
特別是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人與互聯網的連接被重新定義,移動社交、移動電商、O2O、移動辦公……一切行為都可以被分類記錄、聯網分析,移動設備成為離人最近的數據制造源,無窮無盡地向各類機構輸送數據,卻成本低廉。由此,“數據就是價值來源”便順利成章——對人群畫像的“描繪”終于擺脫地域、年齡、性別等簡單維度的統計,轉而走向人口屬性、媒體接觸、興趣愛好、生活形態等多方面的精準分析;甚至還可根據人群的喜好再做深入的“揣摩”……
與之類似,阿里云此前與多省市合作,整合物聯網收集的水位數據、氣象數據、排澇系統數據,預測48小時后,城市可能遭遇的洪澇災害,方便相關部門提前調動人力、物力,布局重點區域,將損失降低到最小。而這一切的基礎,則是有各種傳感器密布河道、氣象觀測站、下水管道,它們成本極低卻敏感度極好,能實時準確地上傳各種關鍵數據,使得洪澇預測模型及時迭代修正,及時核算出更準確的預測結果,如此,才讓預報變得更有意義。
“數據獲取和采集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由此形成數據‘海洋’。這樣,在數據的處理、分析直到最后價值輸出的長長鏈條上,才能存在人工智能的機會。”一位投資人這樣告訴小郝子。
顯然,在數據養料不斷滋養下,大規模地訓練機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有了長足的進步。比如,因為有了海量且不斷豐富的語料庫,人工智能才可以加速“研習”,辨別斷句、語義,甚至明確帶有方言特征的普通話,完善語音識別;因為有了海量且不斷豐富的圖庫,人工智能才可以加速“進修”,辨別不同像素組合所代表的人、物,甚至場景、事件,成就上述阿里云演示中的“看圖說話”。
于是,不難判斷,大數據時代高度發達后,必然引領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這代際的變化下,是穿越時間的因果關系。
場景造就人工智能+
如果說巨量又維度豐富的數據是水,那么場景就是河道,無道不成河,沒有場景,人工智能也難以稱霸時代。
所謂“場景”,原先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泛指情景。如今在線上與線下結合,虛擬與現實并發的世界里,應用場景的多元化,才能使原本效率低下的價值鏈被打破,重新有機的組合,從而極大地釋放行業生產力。而牛逼的人工智能模式無須費勁解釋,把它還原到一個場景,就可以跑得順暢。
就像之前的阿里云“ET”,它在大量專業音樂人和樂曲的“訓練下”,模擬歌曲對人類右腦帶來的多巴胺分泌,以此做判斷,明確大量神經元與其締合分子的生理化學反應,“理解”情感、情懷、調性,成功地預測了《我是歌手》第四季冠軍為李玟。如此,將人工智能與綜藝娛樂結合,不僅讓它們有更多科技感,還改變產業太多“靠感覺”的玩法,有理有據地挖掘潛在的“明日之星”,改進歌手的演唱技巧,優化演員的表演模式……進而改變整個娛樂產業的運營。
此外,杭州的“城市大腦”項目,則很可能打破了交通等多個行政部門的“信息孤島”,利用積累已久、實時更新的各種運營車輛行駛數據,入口、道口的視頻數據,GPS數據……借人工智能加工它們,由此更前瞻地向市民推薦出行方式,“治療”這個城市“中國第二堵”的“頑疾”。
而圖形圖像的人工智能,令愛美的女生不必深究明星著裝,再去網上苦苦搜索同款,只要直接用手機街拍自己喜歡的穿搭,瞬間便被導向網上品牌店鋪……
可見,探求到好的場景,畫風清奇,AVI的即視感滿滿,更能洞察到人工智能時代多樣性的可能,造就出“人工智能+”各行各業的升級。場景不僅是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的研發手段,還是對相關商業模式頂層設計的思維方法。
所以說,研磨場景必定是人工智能+“玩家”們不可或缺的技能。想做人工智能時代的寵兒?那就像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說的:“去歷史里尋找經驗,把經驗應用于未來。”因為“這就是創新的機會”。
是的,大數據時代還沒過去,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又一個洪荒之力滿滿的紅利期。還談什么活久見?走上人生巔峰,贏取白富美,就靠它了,趕緊的,別墨跡。
————————————
- 該帖于 2016/8/11 11:3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