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社區商業的效率,大家很容易在四化的框框里打轉。過去我們說超市經營需要集中化、專業化、標準化和簡單化,那是為了門店的競爭力,而今天,更重要的是門店終端的效率!從很多角度來說,當前以生鮮為主的社區超市,很多環節就是缺乏基礎,客群制定、員工簡配、技能不足等,所以,今天我們要分環節講四化的問題,核心結果是要前臺簡單化!
但簡單化真的就那么容易嗎?
很顯然,非常難!
首先,社區超市有很多系統性障礙,不單是支持系統、營運能力、員工意愿的問題。
社區超市中,實物流轉管理是最大的難點,由于單點體量小,可能店數不多,所以絕大多數企業有很多無奈:
(1)品項配置會糾結商品的豐富度;品項少了顧客反映缺這缺那,配還是不配?品項多了員工管不過來,收貨、損耗、訂貨、盤點、防盜都很煩人,邊界并不總那么容易界定;
(2)店端倉庫能力配套不足;有限的面積,經營已經局促了,倉庫能小就小;總量小,排面陳列量也小,陳列回庫品項就多,逢年過節的更容易亂;結構性暢缺和滯銷兩極分化;
(3)訂貨滿足能力出現鏈條式糾結;銷售低,訂貨小,整單起配量往往都不足,這導致未進物流的商品供應商送貨缺乏熱情;如果網點不合理,自有物流一要擴大拆零,二也要考慮滿載率,送貨也并不總那么高頻;此外,大小店通銷的品項---暢銷品往往容易被大店搶走,小店暢缺會更為突出!
所以,社區店的難題,是一個涉及品項配置、補貨方式、店鋪網絡的綜合性問題!圍繞庫存這件事不停的糾結,企業的心態可能只有兩點:一是允許一定的實物缺貨和現場遺憾;二是承受一定的高費用保全庫存。節點,可能還卡在門店的銷售規模上。所以,社區超市的經營,從戰略上必定是尋求組團規模,也一定要講同城密度,你就搞一兩家玩玩,很難!所以王衛說生鮮傳奇一開始就不是為一家店而創設的,往往一開就好幾家,我相信有很多規模效應的考慮!
但實際管理,不管是創業企業還是老零售,心卻一定不能大!生鮮傳奇、冠超市幾百平方做幾萬只是在別人的雜志中,現實是我們要做,必須沉下心去專研,掌控關鍵點,忍受前期的不規模。對于一環套一環的超市,不要相信傻傻的堅持就能好,如果我們不能把門店做的穩定,那么這家店一定會死!社區店不像大賣場,“熬‘,有時莫名其妙的就增長了(今天可能也沒這事),因為社區消費出口多了去,你不好,消費者隨時轉向!所以,運營社區店,絕對不是簡單的營運能力不行、招不到好員工的問題,我們得相信,社區超市的經營有更大的系統壁壘!
其次,不要過分迷信標準化。
對于大賣場,由于分環節專管的人比較多,標準化能夠成為互動執行的參照,即使我們標準不強,亞文化也會形成一定的標準;但在社區超市,就那么幾個人,流動性又大,又是多對一的管理,標準化就痛苦點。對門店員工來說,蔬菜給他一個報損標準、水果給他一個陳列標準、肉品給他一個分割標準、熟食給他一個回鍋標準、行政給他一個衛生標準、人事給他一個服務標準……我們是不是有點太把他當哆啦A夢了!
對社區超市來說,不講標準應該是最大的標準!早上干干凈凈的來兩筐西紅柿,員工就是現場堆滿,多了放后場,沒了就空著,不要亂動排面!而搞什么標準,還配幾張圖片:第一層放幾個、第二層放幾個、要擺成金字塔造型、裂口多少的要報損、幾點鐘要打折、出樣之前要把底翻出來、要依照鮮度分一下級、不同的品質制定不同的價格……我們太相信員工的洪荒之力了吧!
應該說,社區超市的標準主要是給后臺管理人員研究前臺效率用的,而不是規范前臺員工行為的!所以,樂城的定位、定數、定量、定架、定價的思想體系,很值得研究!而對前臺的員工,一是讓他知道他應該做那么兩三件事,這是工作要求;二是激發工作意愿度,所謂簡單化,就是不以我們的意愿度為轉移的進度化!到情況你就動手,到點了就做,別廢話,也別花哨,非常簡單;這個做的質量,是使用工具觸發的,而不需要員工附加任何判斷,智力參與越少越好!
所以,在社區超市中,期望前臺標準化提升效率的想法多少有些可笑。標準化不是說不應該,但他是需要從簡單化倒著研究去給后臺人用的尺度,因為大部分管理需要后臺承接,那么你后臺的工作要標準化輸出,而不是經常糾結員工要做到什么標準!其中特別是生鮮蔬果類,由于中國社會農業產業鏈的問題,當前的解決需要個過程,但企業也必須用標準工業品管理的思路去倒逼,如單品可計量銷售、包裝一致、直接上貨、不稱重購買等等,為此,我們得去探討配送、包裝、耗材、器具、溫控等一系列的后臺標準問題;讓前臺員工幫你包裝、捆扎、打理成什么標準,可能你真的想多了!
第三,集中化需做鏈不做點
為了提高效率,許多公司規劃起了集中訂貨、集中打理、集中配送和集中管理等很多整合動作,創設了許多共享式的工作平臺。大的方向沒錯,但我的建議是,集中化需要鏈條管理思維,而不是點的服務。
拿集中訂貨來舉例子,如果我們就簡單的從系統中,考慮DMS、配送周期、促銷節奏等因素幫門店下了單,那么結果會有很多門店反饋這不對那不對,因為社區店運營系統下,向前向后一條鏈的橫縱向幅度發生變化,不做全,問題很可能蕩在那。集中訂貨的部門,可能變成一個集采購品項檢查、價格檢查、促銷對接、供應商協調、門店庫存準確性管理和信息系統維護的鏈式管理者,我們在單點發出訂單絕對不是工作的結束!
再比如集中打理,除了關注本環節的打理效率,還要在盛裝道具、裝載工具、上貨頻率及顧客習慣等多方面進行管理,不是單點做好就以產效的業務。
可能我說的有些復雜,道理相當于堰塞湖問題需要全航道的疏導一樣。日本零售業用那么多臨時工,他們的業務集散和鏈式無縫的精細化需要我們大力研究!我們很多企業習慣做“點”,我不是否認“點”的必要性,而是大多時因為覺得人不靠譜,所以,做社區商業,需要點完美主義!
第四,簡單化重面不重線
而簡單化則需要“通面”去設計。因為社區門店的員工要什么都做,要通才,所以管理設計的所有界面都要去考慮簡化。許多大企業有很多職能部門與門店對接,要檢查、要分析、要報告,不同的領導不同的要求,還往往會指責工作沒有標準!而我覺得問題恰恰是企業的隱性標準太多了,為什么那么多干部思想不統一呢?為什么不能建立大家統一使用的資源呢?為什么不能考慮系統化呢?所以,社區店的簡單化,不能在單點上挖掘深度,而是要講究一個員工處理幾項事情都很簡單,在面上不斷改進!
這中間有很大的技術改進效率的空間。如保質期管理,我一直覺得中國應該有一家企業能率先創新,組合“商品碼+日期”成新的管理條碼,做到能快速生成快速采集,進銷存一體化的流動,那么員工各種軌跡跟蹤就非常容易,困擾企業的食品保質期甚至偽打假問題都好解決;而現在呢,很復雜,也管不好!這點,甚至國家都要制定標準,溯源體系,采集生產日期,很難嗎?
第五,專業化是系統能力
這點還比較明晰,如果過去大賣場生鮮、采購、IT和物流是幾大核心能力,那么今天,支持系統、效率管理、品質管控及綜合成本控制應是社區超市的新核心評判,重點在后臺,重點在實物流轉管控能力!
我們聽到許多管理者抱怨員工責任心太差,呆在現場都不知道做什么!那該是我們管理者的責任!說白了,四化的終端是簡單化,它需要我們從支持系統、流程和工具并最終通過1~2個簡單的執行要求實現,絕不是我們做了標準,分解了動作,講講心靈雞湯就可以的,簡單化不是口號,而是科學系統!
yiilong- 該帖于 2016/8/12 9:3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