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大家都在討論一個話題,誰才是未來中國超市的領軍人物,不論線上線下亦或綜合的。超市爭奪戰,誰會是最后的勝利者!個人覺得我們應該首先搞清一個問題:超市在當下起到一個什么樣地作用?在互聯網時代理想狀態下超市能做到什么程度?這個比現在討論京東還是天貓誰更勝一籌,大潤發還是華潤誰更有前景要有價值的多。因為這幾年已經有很多的線上線下失敗的案例供我們參考,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看清核心,忽視了過程的艱難,過高的估計自己的實力。下面我們分析一下:
當下超市在社會消費中的作用:
1、 用來滿足多數顧客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重點是吃的和穿的、用的。
2、 能夠滿足多數顧客傳統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
3、 能夠為顧客確保95%以上的商品品質符合產品介紹。
4、 能夠為顧客提供相應產品和服務的售后保障。
5、 為顧客提供一個體驗產品的平臺和身心感受的平臺環境。
6、 為顧客提供購買服務是核心的,同時在顧客購物的同時,力所能及的為顧客提供生活便利服務,目前絕大多數是免費的。
在互聯網時代超市在社會消費中的作用:
1、 根據門店商圈的顧客生活需求,分類經營按需經營,類似專業店方式。
2、 根據顧客的消費習慣走進顧客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吃、穿、住、用、行、健康等等,目前超市只在做或重點在做吃的、用的、穿的生意。
3、 根據每位顧客的消費記錄和消費習慣,進行類似私人訂制的服務,從數據分析到商品服務同步跟進,在每一個有規模的零售企業都能實現。
4、 網上購物、門口取貨和實體購物、暢享體驗同步實現,并且能夠實現價格的一致性。
5、 在網上購物和在實體購物都能實現一樣的售后服務能力,及時性和準確性得到極大提升。
6、 不同的商家借助一樣的平臺,共同經營其在線上線下的門店,社會的零售消費歷程已經走過純粹的價格戰階段,步入品質、服務階段。
未來的超市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購物場所,更多的是成為一種為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提供幫助的平臺,它不僅賣商品,更多地在賣服務、信息,盈利的點不再止步于前臺和后臺,更多地從服務中來。融入百姓生活,滿足百姓日常的一切信息需求,培養顧客有事情找超市的理念,誰能做到這點,誰才是未來超市的老大。
消費的主流意識永遠高于消費的形態,超市的未來趨勢是消費意識的轉變,是由社會消費的發展階段決定的。而電商和實體只是在消費意識環境中的具體形態體現,目前爭論誰更好,不如看誰對超市未來認識更清楚,對自己認識更清楚,把握更準確。個人更看好誰能夠做的到,能夠融入的百姓生活中,讓百姓生活離不開你而不是紙上談兵,用數字表決心。因為今天的巨頭很可能是明天的炮灰,不論是京東還是阿里,大潤發還是華潤都一樣,正確看待自身的優勢非常重要,而不是自己去做整個市場的份額,那樣結局可能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