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新零售的討論很是火熱。這是在困境中對未來方向的探索,如此積極對于零售行業來講是一件幸事。細讀各位專家級業內精英的觀點,在欽佩各位的建樹的同時,心中不免也有了一些困惑和憂慮。或許是源于時下環境的影響,雖然各家藥方名稱不同,切入部位不一,但大體框架卻十分相近。筆者認為這是新零售探討需要避免的幾個坑。
第一個坑:對電商不是反對就是膜拜!
目前零售的發展情勢,傳統零售的低迷已經是不需要再論證的話題,隨手都是大把的案例。倒是電商的發展,大家對其似乎反映不一。當然更多的人們是相信電商的增長的,并且因為其在大環境低迷的情況下保持增長,許多電商人士包括親電商人士對電商以及電商思維幾近膜拜,以至于過早地下判斷,電商就是零售的未來!然而很多數據都在反映電商的增長已經疲軟,以電商最為發達的浙江省為例,根據浙江省商務廳電商處的數據,2016年上半年,我省累計實現網絡零售4065.84億元,同比增長35.44%;而在2015年浙江省同期的數據是:省內網絡零售達3002.03億元,同比增長51.39%。兩相比較,電商的增長速度已經大大降低,這意味著電商未來的增幅空間將進一步減少,電商也不足以成為替代傳統零售的新模式,自然也就不能堪稱新零售的未來。
當然,一直以來,傳統零售的擁躉者也不在少數,長期對電商持排斥態度,后來他們也為之付出了代價,愛屋及烏的反面,他們敵視與電商相關聯的一切,后來失去的是這個時代,最終他們也被這個時代給拋棄了。
那么新零售究竟應該怎樣面對這樣的兩個零售形態?筆者很欣賞以為業內人士提出的一個詞——融合。遺憾的是,他的融合其實是對附庸電商的一個別稱。在他的心目中,傳統零售只能附庸電商茍延殘喘一段時間,并且即使如此,也命不久矣。這是筆者所不認可的。既然是融合,自然是取長補短,這本是件積極進取的大好事,但是,由于對技術的迷信,當談及融合的時候,自然容易產生全盤技術的誤讀。總把電商思維當做未來的零售思維,這不是創新,這是對已有模式的全方位普及,但這個方式的成效前文已經論及其成功可能性較低。談及了很長時間的工匠精神,為何到現在還是想著投機取巧呢?新零售,恐怕首要的新,就要新在對一切事物的態度上!仔細考量,大膽嘗試,謹慎推廣,避免步伐太快太大,浮夸風、大躍進的教訓,零售業需要借鑒!
第二個坑:新模式就是讓賺錢的速度更快?
商業逐利,本是理所當然。縮短盈利周期獲取最大利潤也無可厚非。然尊重規律,維護行業氛圍卻是一種商業精神與商業責任。這些年來,中國零售面臨的問題很多,但最嚴重的問題還是枉顧規律,追逐快錢。連鎖是商業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提升市場占有率,打造品牌的必然趨勢,但在實際操作中,聰慧的中國人熟知變通的奧秘,連鎖的初衷在追求和速度和規模面前一文不值,最后各種變態的加盟方式出現了,毫無運營可言,看似如雨后春筍般的門店在大地上出現,殊不知沒多一個門店就加速了品牌的消亡。汲取了教訓后,正在試圖轉型的零售業是否在改變過去的老路呢?
事實上,追逐快錢是一劑嗎啡,沾染上后就難以戒掉。當前“脫實就虛”在業界又頻繁上演。紅旗在廣布網點后,又涉足銀行業,緊跟其后的還有永輝,對此筆者表示擔憂。雖然零售企業開辦銀行早在日本已有案例,當初伊藤洋華企業為了推動旗下品牌7-11的便利事業的發展,就曾開辦了公司控股銀行。但是,國內當下銀行業的發展卻顯得浮躁,恐怕前述的零售企業創辦銀行的初衷并非做到真正的優化資源配置,而是配合當前快速吸收社會資本,爭奪金融蛋糕!
實體如此,電商同樣也緊緊咬住金融市場,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農村電商的走勢,真正去一線了解過農村電商發展程度還算不錯的浙江地區,你會發現,所謂的繁榮并不真實,而真正讓電商們看中的,是農村信貸業務!這個我想螞蟻金服的運營者們是深諳的。還有更多的平臺打著電商的旗號在農村非法集資,這都不是個例。
如此一個急功近利的氛圍里,探索零售的新未來,需要具備撥開浮云的氣魄的。面對金融的誘惑,是否是每個零售人所能抗拒的呢?
第三個坑:把情懷當做商業的未來。
月初胖東來新鄉店重開,火爆場景撩動業內神經,對大胖的“大愛”情懷業內人士十分鐘情。點擊胖東來集團的官網,濃厚的人文關懷成為其最顯著的特色,而于東來的人文演講更是展露著這個企業家博愛的商業情懷。然而,這是否足以支撐起商業的未來?
企業的創始人擁有情懷,并將企業打造的頗具情懷是能做到的。但這背后隱藏著一個重要問題:這個情懷能否被繼承?又能否被發揚?答案是否定的。國情特色告訴我們,凡是具有濃厚個人特征的東西,都是無法被傳承的。或許在漫長的農耕時代,社會變化因子少,周期長,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當下,各種因素的沖擊,創始人的情懷顯然無法繼續延續生命。
更重要的是,在商業社會里,情懷是最靠不住的東西。行業秩序與社會責任,需要用法規來約束,而非道德的感召。
凡此種種,僅為筆者的觀后感想。
- 該帖于 2016/9/24 9:2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