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隨著購物中心的大量拔地而起,顧客轉化率越發(fā)成為其前行道路上一個極難逾越的障礙。今天,我就從建筑設計、招商和營運三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客流轉化,即進店客人轉化為消費客人;從這個店鋪的客人,轉化成另外一個店鋪的客人;從這個樓層的客人轉化到另一個樓層的客人。
一、設計建設
客流轉化問題其實從購物中心設計建設初期就開始了。
動線的設計要能夠讓顧客很容易到達每個店鋪。以下三個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客流轉化。
一是通道。建筑設計中要盡量避免死角,一些過大的中庭和過寬的通道,也會降低顧客到達的可能性。
二是扶梯。自動扶梯除了承載著運輸客流到達的作用外,設置也會影響顧客在各樓層的轉化。因此,自動扶梯要設置在醒目的、與主通道方向一致的位置。
三是視野。顧客在任何一個點,最好能看到8-10個店。
一個專業(yè)的購物中心設計公司,能利用動線流暢地把顧客帶到每個店鋪。
二、招商
購物中心招商的品牌最好是成熟品牌,因為成熟品牌的顧客轉化率天生比新品轉化率要高。品牌組合要考慮調性、定位相接近,各個業(yè)種有機結合。
好的門面分割,可以讓更多數量店鋪,更多種類的店鋪同時進入顧客的視野。
中國早期的購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以招商為中心的管理模式。為了招商,擴大餐飲面積而壓縮其他業(yè)種。經營者還喜歡將餐飲店鋪歸置在同一個樓層,根本沒有考慮到店鋪與店鋪之間的有機組合。
近年來,已經有很多購物中心的經營者開始反思,餐飲面積過大和租金收益低的問題。
我們也看到,上海正大廣場和北京SKP(原新光天地),都在品牌招商和店鋪組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調整,店鋪之間的匹配度加強了,客流和提袋率也自然有增長。
三、推廣與營運
為了增加人氣,吸引更多的客流,購物中心通常會舉辦各種規(guī)模的活動。而能真正達到效果的活動是很有講究的,舉辦活動所吸引的客流要和購物中心的目標客群調性相符,才能實現把參加活動的人群轉化為消費人群。
活動不能僅局限于中庭活動,要把活動帶到每個店鋪。有些是小中庭活動,有些是店鋪活動,有些是店鋪與店鋪之間的活動,有些是節(jié)假日活動,有些是日常活動,活動與活動要相互關照。推廣活動無處不在,有機串聯,從顧客進門那一剎那,推廣已經開始,有時候小動作比大動作轉化率更高。
所有活動的目的都應該是帶顧客到各個店鋪,而不是集中在中庭。真正做得好的購物中心是各個店鋪良性競爭,都有積極的發(fā)展,而不是好的品牌很好,差的品牌很差,出現兩極分化。
今年五一前后,上海大悅城就成功舉辦了一場魔獸世界電影主題展。場外引流、活動與品牌店鋪的關照、店鋪與店鋪之間的互動,都做的非常到位。例如,在大悅城內參與活動的品牌店鋪任意消費滿199元,即可登上活動區(qū)的暴風城王座拍照留念。另外,活動區(qū)還設置了VR體驗空間,眼鏡由廠商提供,該眼鏡品牌作為關聯品牌也被納入了營銷活動體系。經營者還通過將魔獸世界部落和聯盟展區(qū)分別設置在大悅城的南樓和北樓,將兩棟樓的客流做了很好的引導。
四、VIP顧客的招募與轉化
現在很多購物中心和百貨店,或多或少都有點盲目和焦慮,用各種方式增加自己的VIP(支付即會員、注冊即會員),也不考慮商場定位了,不管是不是目標受眾,先讓她們成為自己的VIP再說。這就導致商場雖然花了很大精力和成本,但VIP的轉化率卻遠不如預期。
我在杭州大廈購物中心、銀泰和萬象城時,都堅持一條原則:售賣會員卡。一方面可以通過這種刪選,找到我們的目標客戶。同時,在每年的VIP活動當中,反饋給他們的價格是很高的,VIP售賣只是一個杠桿,為了刪選,買和不買的受眾是不一樣的。
會員卡的作用是,不斷強化會員和商場的粘度,大大降低維護成本,提高轉化率。在招募VIP的同時,商場所發(fā)得大禮包必須超值于辦卡費用,也可以做聯動消費,增加提袋率。
顧客轉化是個細活,沒有快餐,必須一點一點腳踏實地地做。
第13期預告:人流、物流和財流
《厲玲半月談》
在百貨業(yè),厲玲是一個符號,她擔任杭州大廈購物中心、銀泰百貨總經理的1993年-2004年,是中國百貨的黃金十年;后來去過深圳萬象城、北京華熙長安商業(yè),2009年開始退休。時至今日,厲玲還是那么熱愛行業(yè),做事純粹,說話犀利,自信、勤思、健朗。
她說被別人懷念是因為“沒有停止過思考”,她說自己屬于那個“頭腦清醒”的少數派,更可貴的是,她至今還保有老派匠人那種迷之社會責任感,在該享受天倫的年紀,愿意用振聾發(fā)聵的聲音為其熱愛的行業(yè)繼續(xù)發(fā)聲。
歷史需要傳承,思想需要激蕩。
聯商網和厲玲聯手推出“厲玲半月談”欄目,期待能給行業(yè)帶去更多不一樣的思考。
欄目組E-mail:[email protected]
更多信息,詳見厲玲專題:http://www.ntjiede.cn.cn/z/lilin/?SubId=1306
(聯商網 陳肖麗 李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