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泰提出好東西不貴,倡導消費升級,這種理念是零售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也是消費者樂于見到的。
然而銀泰好東西不貴是個偽命題。銀泰真的是好東西不貴嗎?對我來說很貴,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同感。舉個例子,銀泰某國內女裝品牌,一件內搭毛衣,材質是羊毛(非羊絨),原價2999,銀泰年終慶活動對折,折后1500元。一件羽絨服外套,原價3999元,銀泰年終慶活動對折,折后2000。按照我的薪資水準,如果沒有銀泰年終慶活動,我是消費不起的。即使是對折以后,我也會酌情考慮品質、款式是否配得上這樣的價格。我現(xiàn)在對于百貨品牌的認知,已經停留在——不打對折,基本沒有性價比高的產品。商家想出的各種營銷活動,讓我很疲于應對,尤其是遇到大型活動,服務水準直線下降,雖然是對折的價格,但是也沒覺得真正買到了物美價廉的貨品。總之,就是沒感受到好東西不貴的魅力,最終血拼下來,是待還的信用卡和搶東西省下的疲憊。
廝殺激烈,參戰(zhàn)平臺多,時間長,是雙十一逐步演變的結果。雙十一,從天貓創(chuàng)造的購物節(jié),蔓延到全部電商平臺,又從電商平臺蔓延到線下百貨。本來銀泰線下百貨年終慶是在11月底的,為了和電商平臺搶客流,就把年終慶提前到雙十一。個別商家,個別商場,更是為了攔截其他平臺的生意。選了了10月31日或者11月1日,做僅限一天的超低折扣限時搶購活動。為了搶生意,原本11月7日才開始的銀泰年終慶活動,許多品牌商在10月20日左右就開始收5折的預購款,而且貨品可以直接提走。這意味著雙十一整整透支了一個月的消費。對品牌商來說,雙十一這種全民狂歡的日子,殺傷力不止一點點,參加活動基本就沒有多大的利潤可言,不參加就會流失客人,往往進退兩難。對消費者來說這卻是大大利好的消息。既然十月底就可以提前預購了,那么趁著人少貨全,趕緊入手。服務態(tài)度不好,我就換個平臺,照樣能以五折,甚至更低的價格購買。競爭越激烈,消費者越受益。
激烈的競爭倒逼商場和供應商降低自己的成本,以謀求發(fā)展。對品牌商或者商場來說,你現(xiàn)在看到的一件衣服的價格,其實是相對合理的。我自己服務過品牌公司,我知道要運作一個品牌就會產生很多成本,從衣服的設計研發(fā)到生產制作,再到商場渠道費用,再到人力成本,到庫存損耗,再到各種雜費。一算下來,一件制造成本100元的服裝,在商場要賣到1000元,屬于正常現(xiàn)象。表面上看,這種定價很暴利,將近有10倍的溢價,但是細細推究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品牌的商品定價對品牌商來說,基本都只能是正常盈利,如果業(yè)績不好,很有可能是要虧損的。銀泰號稱對折活動全部是新品,但是在逛街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很多品牌用新貨夾著舊貨的形式參加活動。由此可見,對于現(xiàn)在大部分供應商來說,新款對折活動的利潤點微乎其微,但是又不想損失消費者,所以只能夾點舊貨賣,以維持自己的客群不流失。
隨著雙十一的廝殺越來越激烈,從一個極端的角度看,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演變成天天都是雙十一了。所以我覺得這是倒逼商場和品牌商去降低自己的成本,以謀求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勝利。如果把一件衣服的價格降到天天都能以雙十一的價格賣,那么這個品牌可能就在這場激烈的雙十一站中贏了。世人皆醉我獨醒,全民狂歡的日子,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如何才能做到對折的價格,還有盈利的空間。
非此即彼,競爭推動進步,我們最終才能過上天天都是雙十一的生活。市場經濟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消費者可以最終決定平臺的生死。你固步自封,你說我就是這樣的服務、這樣的價格、這樣的商品,那么就會有無數個競爭對手出來說,我可以做得比你更低價,服務更好,商品更好,然后消費者就流失了。這就是消費者第一次從線下游到線上的過程;然而當線上問題百出,假貨不斷,購物體驗不佳等等問題出來以后,消費者又開始游回線下了。當然,線上和線上也是要游來游去的比如從天貓到京東,線下和線下也是要游來游去的。你不善待你的消費者,消費者可能當時當下只能忍氣吞聲,但是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團結同樣受了委屈的人一起拋棄你。只要你在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里,就要遵守非此即彼,競爭推動進步的游戲規(guī)則。
所以,讓雙十一的戰(zhàn)火來得再猛烈些,讓消費者早日過上天天都是雙十一的生活。
(本文首發(fā)聯(lián)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