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圈內各種觀點,一向都有爭議,但我想大家至少在這個觀點上基本達成共識,那就是:消費者的口味正在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通過營銷,讓消費者買點便宜貨,也不得不迎合新的口味。
在過去,便宜貨的營銷方式無非就是兩種——要不是“倡導低價、買到就是賺到”,要不就是想辦法“把低價品包裝得很高端”。
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趨勢就是:無論是“震撼低價,超值之選”,還是把低價品包裝成高端的概念“哈爾登·讓牌家居”,都很難再打動消費者。
一方面人們對于“撿便宜”這件事的確沒有過去那么在意了,這導致“倡導低價”的策略逐步變得效果不高(ps.這個策略的本質相當于在告訴別人“你要買便宜貨,因為它很便宜”)。
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很輕松通過搜索、評論、評測等獲得產品信息,把便宜貨包裝得看起來“高大上”也越來越難唬人了。
那怎么辦?消費升級時代,如何讓不那么缺錢的人,也買便宜貨?
-1-
塑造內行形象
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不愿意買便宜貨?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子需求”——1000塊的手機也能用,但你怕傷了面子和形象。
那么如何讓“面子”不變成一個重要的阻礙因素呢?
你需要給別人買便宜貨提供一個額外的理由,而“機智”就是一個很合理的理由“
◆“我買便宜貨不是因為我沒錢,而是因為不傻,不會被坑爹的品牌騙。”
◆ “我買便宜貨不是因為我沒錢,而是因為我很機智很內行。”
◆ “我買便宜貨不是因為我沒錢,而是因為我有很多知識,能分辨出真正的好壞。”
這個策略一點都不新鮮,幾十年前的甲殼蟲就用過:
“你因為收入太豐而不便購買嗎?
有一部分人,他們收入很高,完全可以買一部比VW(大眾甲殼蟲)貴很多的車,可他們卻沒有——因為他們根本找到不到更好的車了。他們心中最好的車,無非性能靠譜、舒適而經濟,不用擔心出問題、也不必經常加油,不常送修,送修也不貴。他們可以買一輛VW,然后又能在銀行存在上不少錢,何樂不為呢? ”
“消除消費者購買的阻礙因素”,而對便宜貨來說,面子是一個重要的阻礙因素。
比如低端性價比白酒,如果只是說“震撼低價,超值之選”,相當于直接告訴別人“餐桌上買這個酒,因為你不想花錢”,這樣阻礙因素根本沒有消除,反而讓人更加想買瓶茅臺,證明自己“舍得為朋友花錢”。
但如果說“你很懂酒,所以選酒看口感不看標簽”、“你很懂酒,所以把錢花在工藝上而不是廣告上”,就更容易讓人減少買便宜貨的“面子危機”。
人們之所以要買更貴的,無非是為了實現一個更重要的目標,而如果你讓消費者覺得其實更貴的東西并不能實現這個目標,他們就不會買了。
比如之前我看到一組公益廣告,讓別人不要消費犀牛角,因為這會讓小犀牛沒有媽媽(喚起人的同情心),但這樣的廣告并沒有攻擊人們買犀牛角的真正原因——“讓我顯得更加有面子”。
而要從根本上消除這些人消費犀牛角的動機,通過同情心是不夠的(他們消費犀牛角又不是因為同情心不足),需要讓他們覺得購買犀牛角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了。
比如讓登上珠峰的王石說:“真正的榮耀,是挑戰自我,而不是讓偷獵者去挑戰犀牛。——犀牛角不能給你帶來榮耀,只有你自己才能。”
當更多人覺得“我不需要用犀牛角來讓我顯得有面子”、“犀牛角其實不能帶給我面子”的時候,自然就減少了消費高端犀牛角的動機。
比如前面提到的“COOLHEAR耳機”,要讓消費者不買高端的beats,也用了打擊動機的辦法——說beats“買了不到兩天,撞見三個同款”,讓本來想買beats這種高端耳機的人,更容易覺得“我買beats的裝逼目標,其實根本實現不了”。
總之,“上兵伐謀”,如果你想讓別人打消購買高價品的態度,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覺得——更高端的產品,并不能幫助他們完成本來要完成的目標。
上周在如何讓消費者買點好的文章中講到:“如果我們發現比我們更不應該做某件事的人都做了,我們就容易消除心理阻礙,去做這件事。"
比如男朋友本來不舍得給女朋友買更貴的首飾,但是看到廣告片,明明很貧窮的男主角仍然偷偷攢錢給心愛的女友買了讓她驚喜的生日禮物,就更加覺得應該給自己女朋友消費升級,買點好的。
同樣的到底放到“消費降級、買點便宜貨”上,也是一樣,只不過這次方向換了——如果我們發現比我們更加不會消費便宜貨的人都開始消費了,還形成了“新時尚”,我們就更有可能克服內心的遲疑,去消費便宜貨。
前幾年的凡客就是個例子:在凡客之前,消費低價服裝本來是一件很low的事情,但我們看到韓寒這種“有錢”的偶像都開始“追求平凡”,穿低價衣服,我們就不會再覺得便宜衣服很low了。
再比如大眾甲殼蟲(主打低價實用而不是奢華)的經典文案,有一段是:
“華盛頓的驚人內幕——華盛頓超過1200名外交官都在駕駛這種小轎車。”
嗯,看到了這個,你還在想“買甲殼蟲不夠好,有面子”嗎?畢竟連外交官這種更不應該消費低檔車的人,都在消費。
所以,當你發現用戶雖然對你的便宜貨有所垂涎,但苦于一些內心阻礙(比如不符合身份等),就需要問自己:我可以讓哪些更加不可能使用這種便宜貨的人去使用?
前面說過,現在消費者買便宜貨,很多時候是為了一個“更加理想的自我”,而不是“買到就是賺到”本身。
此時如果讓消費者覺得“我買便宜貨,是為了省下錢做一個更有意義的事情”,就會在內心塑造一個“理想的自我”,從而減少購買低價品的心理阻礙。
所以你需要問自己:用我的產品省下來的錢,可以幫消費者做什么更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知名的臺灣全聯超市,作為一個更低端的超市,為了贏得年輕人的喜歡,告訴他們:用全聯省下來的錢,可以幫你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
再比如,魅藍產品發布前的海報,讓消費者通過買魅藍省錢,去把錢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比如騎單車):
而這個“更有意義的事情”,又和消費者理想中的自我有關——希望自己是一個騎著單車去享受自由的人。
所以,當你想讓消費者買點便宜的,還可以告訴他們:省下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