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的基本贏利模式普遍較簡單,廠家進貨再賣出下游客戶,賺點中間差價,說的再簡單點,就是賺點搬運費,以前是自己一個人辛苦賺搬運費,做大了就是請員工來幫自己賺搬運費。
當然了,經銷商給下游客戶賣貨這個事,在具體操作上也沒那么簡單,也就是說,下游客戶憑什么要賣你經銷商的貨,背后也得要有一定的相關因素,例如:
1、產品本身的產品力或是產品品牌的影響力;
2、下游客戶對經銷商老板的認可度;
3、下游客戶對經銷商公司業務人員的認可度;
4、經銷商公司的客戶管理和市場運營體系,實現對產品的有效運營,以及對客戶的有效管理。
不管怎么說,以上這四樣,經銷商至少得要有一樣吧。從次序上來說,一般是這樣排列的:
1、在早期,主要是靠經銷商老板本人的努力,爭取客戶對經銷商老板在個人層面的認可,從而實現客戶開發和市場開拓;
2、 經銷商公司要做大,往往是通過某個大品牌廠家的合作,或是某些特別有產品力的產品,在這個情況下,經銷商公司即便本身的運營體系不健全,或是員工素質低下,下游客戶看在產品和品牌的份上,也會忍氣吞聲的與之合作;
3、 在中國做生意,要先做人再做事,下游客戶對經銷商公司的業務員在個人層面有一定的認可度,基于人際交往和給面子的因素,也會照顧些生意。所以說,有些生意是靠業務員個人的面子在支撐;
4、 當然了,老板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即便想做好生意,實在是忙不過來,而員工又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工作質量和流失率都無法確保。公司要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階段,就得要建立對應的運營系統,基于市場背景和客戶需求,將各類運營的執行流程和問題預防解決都整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半自動化運營,讓老板在一定程度解脫對員工的依賴,能實現快速培養和替換,用人但不依賴人。
作為經銷商,這生意要運營及發展下去,前面所說的四樣因素,最為理想的是四樣都有,但至少總得有一樣,不過,經銷商老板得要仔細反思一下,這四樣因素里,你能真正的控制幾樣?
1、產品和品牌在廠家手里,經銷商和廠家簽的合同又不是鐵打的,誰知道明年會不會換經銷商?或是,再好的產品和品牌也有可能被市場淘汰;
2、 有多少經銷商老板還在堅持跑終端客戶?恐怕很多終端客戶已經都不認識經銷商老板了吧,生意更多是掌握在經銷商的業務員手里,誰能保證業務員的工作質量和流動率呢?或者帶點私貨賣?或是干脆在積累客戶資源之后直接創業呢?
3、員工更加是不確定因素,有幾個老板真正能有效指揮員工的?
4、至于說到運營體系,絕大多數經銷商都沒建立起來,當前的產品之所以還能銷售,更多是靠廠家的品牌、產品力、業務員等等因素,也許有經銷商認為自己公司的運營體系已經比較成熟了,其實這個很簡單,看看產品結構,看看新產品尤其是高端新產品的成活率,看看應收賬款,看看客戶的數量質量及配配合度,老板就該清楚是否真正建立了運營體系。
經銷商的生意,雖然當前還有的玩,但從全局和發展來看,更多就像是高速公路跑破車,外面看起來也跑得挺快,但老板已經很難有效的控制這個車了,當前的速度,是一些外部因素和歷史慣性在驅動,隨時都有散架的可能。所以,老板們發些牢騷也沒用,不如重新回到當年的創業狀態,重新的逐個走訪接觸終端,還是先從建立終端客戶對經銷商老板的個人認可度開始,然后逐步開始建立運營體系,把客戶的管理權集中在公司層面,實現員工的可分離和替代化機制,努力將老板自己的個人影響力和公司品牌形象先打造出來,最終實現完全自我主導的生意推動。
中小企業內務管理研究/潘文富
- 該帖于 2016/11/9 11:4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