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COO林先生最近一篇文《致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公開信:什么時候才不覺得中杯顧客無知或愚蠢?》刷爆朋友圈,據說閱讀數已經幾十萬+ 我已經不敢想了~牛逼
林先生已經收到了星巴克的致歉公函~
對此,我怎能不湊熱鬧說上兩句。
首先對于這篇文章的初衷,我是深有感觸。俗話說得好,“常在星巴克碼字,哪有不成為金卡會員的”,因此,當我每次出示金卡時,被問到“確定是中杯嗎?中杯是我們最小的杯形哦~”這樣的問題時,同樣會產生念想:我這金卡起碼也是喝了幾十杯來的吧……我還不知道你們中杯就是最小杯~老子就是窮啊……省3塊錢要買蔥油餅啊!
不過當我有一次買了氣泡水后,店員和我說:咖啡正在做,請在那邊稍等后。一切都釋然了~
對于這篇熱文,我采訪了一位星巴克忠實用戶,這位朋友app里面的“買三送一”券大概需要用大拇指劃20下才能刷完。
對此,她的評論是這樣的~
K:最近一篇星爸爸的文刷屏了,看了沒?作為資深星爸爸忠粉,你有啥感想?
F:我在吃火鍋,別煩我!!!完了回復你!
K:cool~
F:1、用戶的角度和營業員的角度永遠無法一致的。比如營業員被教育大杯其實是最超值的,因為多一個價值5元的shot多奶多水。
K:shot是撒意思?
F:滾!
F:2、對企業和營業人員來說有多少人投訴肯定比多少人寫表揚信值得重視,比如每門店每天有10個客人投訴中杯看上去那么小,店員沒講清楚,公司一定會把詢問杯型作為規定動作。
F:3、百強企業、用戶最熱衷品牌之類的東西,和公司年報不是一個平面的東西,更何況拿美國星巴克股價噴大華區總裁,并不合適,畢竟大中國區幾乎是整個星巴克唯一高利潤增長了。
F:4、這篇文章是帶著較大負面情緒的不客觀,比如只問了四家店就做出中杯是最受歡迎杯型的結論,工科女表示略覺反感。換個角度,如果我們營業廳客服可以每次“熱情確認,笑著說中杯是我們最小杯型哦,順便介紹八折蛋糕”簡直會被嘉獎。
K:作為理柯南,我覺得你暴露身份了!
F:確實過去十年我頂多只買過10杯中杯,以及我周圍也大部分都是大杯。但是確實聽到確認,中杯是我們最小杯型哦,這樣子的(拿出杯子比劃)可以嗎。態度很ok。尤其我一直佩服她們推薦連帶消費的態度,我們新出了蛋糕哦要不要試一下這次的星享卡很好看哦之類,多次被擊中。在商言商,我們肯定對每個進廳客戶推薦寬帶,捆綁之類。
K:10年前我吃麥乳精……我們是同齡人嗎?
F:再會
K:再會~感謝接受本次采訪
F:最后,大企業真的只怕被遺忘不怕被熱議。拿我司累比好了,用戶天天罵資費貴我們不介意,別投訴話費多收就可以了。天天罵我們推銷煩也很好,只要別說營業員態度惡劣就可以了。
K:……不是再會了嘛……被你言中了,聽另一位咖啡咖說,這篇文章受到星巴克公司內部好評一片,哇哈哈
以上,是我對第一位星巴克忠粉的采訪,FYI。
接下去是第二位,你們看不出來就是我嗎?
接上文講,為什么聽到那句話后我就釋然了呢?因為我瞬間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誰想這樣呢?我也不想聽這話,可店員更不想說呢……但這是一份工作,經過嚴格培訓的工作,每天重復勞動的工作,也許無趣到讓她在那一瞬間做出了本能反應,沒有思考空間,但臉上還得掛著笑容。
我一直信奉一句話:凡事皆有原因。
上文,我朋友已經大致把一家跨國連鎖巨頭對員工的培訓及服務的理念解釋得非常清楚了。
我想補充的是,之前我們做過乙方,零售,現在暫時沒在做;
我們做過電商代運營,現在還在做;
在和一些合伙人的溝通中,充分感受到,人員培訓的重要性和難度,以及員工將你培訓的內容運用到實踐中去的難度加成。
這點在一線導購,以及電商客服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因為你面對的是不一樣的人,但培訓體系,正常情況只有一種。
因此我更羨慕的是,星巴克能夠將他們的員工培訓得如此“機械”,這是中性詞,你可以說是不會因地制宜審時度勢,但卻是最不會與品牌形象相違背的。
之前還有個朋友喜歡和我聊一些獨立的小店,咖啡也好,雜貨也罷,做得有聲有色。
我說,這不能成為我關注的方向,因為做一家店,你輸了,沒人知道,你做得好,大家都看得到,大家在分享的,無疑就是市面上好的案例。這類型的店,也許核心優勢就是老板手藝特別好,品味好,甚至只是人長得漂亮。
阿大蔥油餅就是這類案例的典型,我們祝這類店生意興隆,但我們不能指望他們成為星巴克、麥當勞……
你去到前者,店員或者老板可能會和你說:老規矩?你一定覺得酷斃了~
但你去到星巴克,可能就會再被“教育”一番中杯就是最小杯。即使是鉆石卡會員~
區別是,前者是一家小店,后者是商業帝國,但共同點是,大家都不容易。
好了,熱點蹭完了,林總別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