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順之年,仍在內心養育隱喻的鹿群,王健林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11月4日,萬達集團宣布以約10億美元收購美國DCP集團100%股權,這是萬達首次進入電視內容行業,并且在一開始就占據世界電視行業最高端的節目資源,獲得了頂級電視節目制作權。
萬達在商業地產領域擁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如今進入電視制作行業,萬達娛樂產業版圖更趨完善。這商業地產界最大的黑天鵝,又一次帶給行業驚喜。掌舵人王健林似乎總挑戰對手,不斷尋找新的突破。
無人區上,造了一個個狂野的“夢”
回想當初,王健林憑借軍人的硬氣與膽識,在大連白手起家,至今縱橫商界二十八載,從2000年開始商業地產的探索,2005年獨創訂單商業地產與城市綜合體概念,2014年萬達廣場破百店,到如今萬達旅游城逐步全國開花,進而啟動輕資產戰略、進軍互聯網金融,他作為商業領袖影響力日益加大。
他曾經說過很經典的一句話:“所有人都看明白的生意一定不是好生意,因為沒有超前性。所有人都去干的事情我一定不干。”于是,萬達在不斷地突破,特別是在四次戰略轉型中,王健林始終走在無人區上,造了一個個狂野的“夢”。
1993年走出大連,萬達將目光瞄準華南,并開始向大江南北拓展,從地區小公司變成一個全國大公司。2000年5月,當時業界甚至還沒有“商業地產”的概念,萬達召開了其企業發展史上的“遵義會議”,歷經三天討論,萬達決定開始戰略調整,從單純的住宅公司向商業地產公司轉型,這是萬達的一次歷史性抉擇,也使得萬達快速成長和避免了過渡競爭。
第三次轉型是從房地產企業向文化旅游企業轉型。早在2003年開始,萬達涉足電影院線、電影制作、舞臺演藝等,到2015年萬達文化集團年收入512.8億元,已形成影視、體育、旅游、兒童娛樂四個產業板塊。其中萬達院線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院線第一股,進階資本市場斗獸場廝殺。
跨國發展是萬達第四次轉型的目標。近兩年來,不滿原地踏步的萬達開始新的“折騰”,提出輕資產戰略,立志由房企轉向綜合性企業,并且繼續加大布局文化產業,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等舉措,為其將在未來發展成為一家國際型的綜合性公司鋪路。
“萬達用自己的20年的轉型實踐證明,如果一個企業向發展得好,想做大,一定要不停地折騰,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企業如果沒有雄心壯志,沒有在某一個關鍵時刻跳出原有產業的束縛不斷升級,不可能有發展。”對于萬達的轉型成功,王健林如是評價。
新商業時代,“飛凡”開啟造夢空間
進入新商業時代,互聯網+思維顛覆行業發展,以阿里、京東為首的電商平臺與實體商業經營者開始實力比拼。電商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變成傳統行業,與線下的企業一樣,必須依靠更穩定的供應鏈、團隊管理、運營體系等,否則僅靠十年電商經驗,很快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在2016云棲大會上,馬云面對電商的困境,提出了“新零售”模式,“從明年開始,阿里巴巴將不再提‘電子商務’這一說,因為電子商務只是一個擺渡的船,它只是把這個岸,把河岸的這一頭端到了那一頭。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電商擠入實體商業“圍城”,試圖搶奪市場機會,也是不容置喙的事實。頗具意義的1億元的賭局中,王健林與馬云似乎成為了最大的對手。實際上,實體商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革命也迫在眉睫。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前3季度,全國新開業購物中心總計近302家,平均每日我國有1.1個購物中心開業。商業地產進入存量時代,無序擴充、同質競爭、消費行為變化等因素制約,使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以百貨業為例,今年上半年整體增幅僅為0.8%,更有門店倒閉的浪潮不斷,可謂是觸目驚心。
誰能更快、更準對市場作出反應,誰就更有可能取得互聯網+的藍海優勢,大悅城、凱德、天虹等實體商業紛紛出動,求新求變以圖存。然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萬達經過前幾年電商經驗的積累,已經鋪開了實體商業+互聯網的戰局,或者說,以飛凡開放平臺為原點,王健林開啟新的造夢空間。
10月13日,萬達宣布新成立“萬達網絡科技集團”,新公司從萬達金融集團獨立分拆出來,專注線上線下融合,打造新一代物聯網模式,旗下包括飛凡信息公司、快錢支付公司、征信公司、網絡數據中心、海鼎公司、網絡信貸公司等。
這一次萬達架構的大調整,傳遞出強烈的市場信號--傳統商業規則已變,不再是電商范疇,甚至不是馬云口中的“新零售”概念,它有更多的歸途,可以通向商業聯盟式的矩陣營銷、大數據時代測量與感知、網絡新征信與信貸……如同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一樣,前二十年技術革新,后三十年應用革命,商業價值鏈條重新被定義。萬達旗下的飛凡開放平臺,定位為“實體+互聯網”場景服務運營商,構建出來的商業新生態,或許已奪得先機。
消費市場升級,搭建城市大夢想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11月2日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稱,在消費方面中國仍然處于中級發展階段的初期。對于很多商品及服務種類的統計分析顯示,中國的消費升級才剛剛開始,中國高收入消費者群體數量將會在未來15年(2016-2030)出現井噴。
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增強,從以前的“終端為王”轉變為“消費者為王”,全渠道零售促使整個消費市場升級換代。在整體消費市場升級換代之時,飛凡開放平臺不僅僅是王健林“全零售”觀念的體現,更是承載著對城市發展的大夢想。
按照他的設想,以飛凡開放平臺為連接點,到2020年,將與5000家大型商業中心合作,擁有200萬商戶,覆蓋7至8億城市消費人群。在此雄厚的商業資源以及海量用戶基數上,插上互聯網支付、大數據研究、征信、信貸的翅膀,覆蓋消費者城市生活、購物、教育、醫療、交通、旅游、娛樂、及公共服務等領域,乃至融合互聯網技術的實體產業發力,形成更完整的商業產業鏈條,這將會是最具破壞性的從0到1的質的飛躍。
“成功的企業家,大部分是**。”王健林常常這樣子說。是的,他已經走向商業的前沿,鏡子里的對手是另一個自己,他走在夢中,在夢中認識自己。對夢來說,沒有天花板、沒有岸邊,夢是他的指南針。
文中節選: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增強,從以前的“終端為王”轉變為“消費者為王”,全渠道零售促使整個消費市場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