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之前,我國各大城市人均衣著類商品(服飾和鞋類)消費額連年上升,但2013年起很多城市的人均服飾消費已經結束上漲、開始出現滯漲甚至下滑。
究其原因,禮品市場壓縮,消費渠道卻日趨多元化,電商海外購不斷分流,百貨店、購物中心等實體店也大量增加,使得以往百貨店等實體店依靠不斷提檔提價提高服飾業績的做法不再起效(當然,這只是對于多數社區百貨以及非當地核心商圈頭牌百貨而言)。畢竟,很多百貨店里面的服飾動輒二三千元一件,而所有城市的人均衣著含鞋類各類渠道(含網購專業市場及街鋪百貨購物中心)的總支出均不足3千元,其中北京僅2903元、上海僅2038元,即便是考慮到家庭中很少購買衣著的老年人而把年輕人中年人的衣著消費乘以1.5乃至2的系數,仍然不足以支撐其在百貨店中購物,可見很多百貨店早已脫離了多數平民百姓的消費(不是貧民),這就不難解釋為何很多百貨店總在不間歇地打折促銷,及近年來一波又一波的百貨停業、服飾連鎖店停業,以及各類奧萊的崛起。
那這些形形色色的消費數據,對于商業地產的未來發展,到底透露了哪些趨勢及商機?
TIPS:本文數據來源于60個城市統計局的2015年統計年鑒中居民生活章節,各城市統計局數據則為抽樣調查的300至5000戶城鎮居民家庭年消費數據(不含企業及政府單位的消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雖然萬里挑一的富豪及貧困家庭由于統計樣本數量不足而不能顯示,但各城市消費構成及偏好數據,對于絕大多數的中檔大眾定位的一站式社區型購物中心及區域型購物中心(并非頂級定位,或者是以奢侈品為主的高端都會型購物中心)的業態組合及品牌商客單價的選擇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當然,項目所在商圈的市調仍不可或缺。
1、看消費絕對金額 包頭青島北京最愿意花錢買衣服
就消費絕對金額而言,大陸城市中人均穿的消費(包括各類衣帽鞋)最高十大城市依次為:包頭、青島、北京、哈爾濱、沈陽、濟南、鄭州、濰坊、呼和浩特、無錫,其中前九個城市均位于北方,而寧波、洛陽、成都、杭州、長春、烏魯木齊、南京、大連、天津、溫州、上海、蘇州等重點城市雖然年均衣著消費超過2千元但屈居11至22位。前22個城市中15個城市位于長江以北,多數更是位于黃河以北。
廈門、太原、貴陽、揚州、合肥、南寧、昆明、珠海、嘉興的數據則略低于全國所有城市平均消費金額的1627元。至于四大一線城市,更是僅有北京獲得季軍,廣上深出人意外地均位于13名之后。
與南北飲食消費南強北弱正好相反,服飾方面由于受氣候影響,北方冬季服飾的客單價遠大于南方(冬季服飾價格往往相當于其他服飾的2倍多,故即便是北方城市衣著消費相當于南方城市的1.5倍也不能說明其更時尚),導致十二強中,華北東北獨占七強,其余四強中,除了天府之國的成都之外,其余四個城市被江浙平分秋色(無錫、寧波、杭州、南京)。總體而言,就人均衣著消費金額而言,華北東北的主要大城市是消費最高的地區(與冬季羽絨服皮草服飾客單價較高相關,且由于數據來自抽樣樣本而非普查,故與服飾時尚的關聯度相對較小),華東居中,四季不分明冬季服飾換季商機不高的華南則包尾。
注:由于2016年統計年鑒(2015年數據)尚只有極個別城市完成,故本數據采用的2015年統計年鑒(2014年數據)。
2、看消費占比 哈爾濱和烏魯木齊敢吃又敢穿
除了消費金額,穿的消費占個人總消費比重(由于年鑒中北京上海成都三個城市的居住費用不包含自有住房折算租金,而其他城市均納入了該項而造成不可比性,故總消費金額統一刪除了居住費用)更能顯示城市人穿的偏好度。其中,前二十二個“最愛穿”城市占比均超過11%,包括包頭、鄭州、濰坊、哈爾濱、太原、洛陽、青島、重慶、南昌、呼和浩特、西寧、濟南、仙桃、烏魯木齊、銀川、沈陽、長春、北京、石家莊、無錫、成都、西安。
由于氣候因素東北和華北西北當仁不讓地奪走了十二個席位,其中北京雖然人均服飾消費2903元位居全國前三,但由于更多的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故穿的消費占個人總消費比重僅居第十八。西南則有重慶成都入圍,富裕的江浙滬地區僅有無錫一座城市入圍且排名在20強中墊底,華東另有濰坊、青島、南昌、濟南晉級,華中有鄭州、洛陽、仙桃入圍。
但事實上,如果按年均衣著消費超2千元且衣著消費占總消費支出(扣除居住費用)的比重超過11%的雙重標準來看,僅有包頭、鄭州、濰坊、哈爾濱、青島、濟南、沈陽、北京八座城市入圍。而合肥、揚州、貴陽、重慶、蘭州雖然人均穿的消費金額低于全國城鎮平均值的1627元,但穿的消費占比卻居于中游水平,顯示當地服飾市場及各類渠道的服飾均價相對較低。
就絕對金額、總消費占比、總收入占比這三重因素來看,包頭、哈爾濱、青島堪稱國內最愛吃穿前三強,北京、成都、沈陽、重慶緊隨其后。華南地區由于氣候炎熱,冬季服飾需求較低,穿的消費占比相對較低。故穿的消費占個人總消費比重低于9%排名倒數十二的城市中,華南獨占8個包括一線城市深圳、廣州以及三亞、南寧、海口、珠海、中山、佛山,經濟發達的華東同樣占了4個席位包括蘇州、廈門、上海、嘉興。
再從穿的人均消費占城市人均總生活消費支出比來看,十二大“最愛穿”的城市排名依次為:包頭、鄭州、濰坊、哈爾濱、太原、洛陽、青島、重慶、南昌、呼和浩特、西寧、濟南。對比十二大“最愛吃”的城市:三亞、廈門、荊州、溫州、合肥、佛山、黃石、中山、深圳、福州、泉州、珠海廣州(并列),兩者完全沒有重合,既愛吃又愛穿的城市難產。
而穿的消費金額高居前列但穿的消費占比卻不高的城市:上海(7.4%)、蘇州(8.8%)、深圳(8.9%),顯示這些城市的市民在其他消費方面例如教育娛樂、吃喝等方面支出更高,同時在高端服飾方面或有一定增長潛力。再從穿的人均消費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來看,堪稱“最敢穿”的城市排名前十二的城市為:包頭、鄭州、哈爾濱、洛陽、濰坊、烏魯木齊、長春、西寧、銀川、青島、重慶、沈陽,對比最敢吃的十二大城市:珠海、海口、三亞、廣州、天津、鄭州、重慶、貴陽、南寧、哈爾濱、烏魯木齊、佛山,兩者同時出現既敢吃又敢穿的城市僅有哈爾濱和烏魯木齊。
3、看城市差異 僅六城食品衣著兼具較高消費特性
由于各地物價水平高低差異極大,所以衣食消費占比要比絕對消費金額更能反映城市消費偏好。其中,僅就吃穿兩項而言,最愛穿的TOP10城市(比值超過36%)為包頭、洛陽、太原、濰坊、鄭州、哈爾濱、呼和浩特、長春、濟南、銀川,清一色為北方城市,北京更是位于沈陽青島之后僅居13位,即便放大至前20位,南方也只有南昌、無錫、南京三城入圍。
而最愛吃的TOP10城市(比值均低于20%)則依次為佛山、中山、珠海、海口、廣州、廈門、南寧、上海、嘉興、三亞,全部為南方沿海城市,即便放寬至前20位城市攬入深圳、黃石、泉州、荊州、合肥、福州、武漢、溫州、昆明、貴陽,也只是增加了四座華中城市,其余仍然皆為華南華東沿海城市。成都、重慶、大連則是較為理性城市,衣食比居中流水平。
食品衣著兼具較高消費特性(食品年消費超過8000元,衣著年消費超過2000元)的城市只有上海、北京、杭州、青島、寧波、溫州,且需要指出的是,統計局統計的是本地人口年消費情況,而非在本城市消費情況,溫州寧波的消費外流至外地甚至外國情況較為普遍。
↓食品及衣著消費數據對比↓
↓部分城市衣著消費占居民可支配收入對比↓
備注: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服飾支出占總生活消費(扣除居住費用)比的平均值為10.5%,大致與合肥持平。
4、典型城市對比:北京VS石家莊
即便是同一城市內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穿的消費習慣也大不相同,我們以北京和石家莊年鑒五組收入人群為例,對其穿的消費差異性進行對比。
可以發現,北京和石家莊穿的消費隨著收入增長,穿的消費占總消費比呈波浪式曲線上升。鞋類消費相比籠統的服飾消費,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城市消費時尚性,但地處同一地區的北京和石家莊,北京鞋類消費占穿著消費的比重顯著高于石家莊。就絕對金額來看,石家莊中高收入戶的年服飾消費金額(1489元)仍低于北京最低收入戶的1589元,石家莊中高收入戶年鞋類消費額(356元)也低于北京最低收入戶的460元。說明內陸城市省會城市及多數三四線城市的購物中心切勿盲目提檔,脫離實際需求。
(來源:聯商網&搜鋪網 郭歆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