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內人士都比較清楚,購物中心與百貨這兩個業(yè)態(tài)的定位明顯不同,購物中心的定位明顯趨于高端,而百貨則是更多地面向普羅大眾;就兩個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來看,也是如此。就營業(yè)模式來看,百貨業(yè)態(tài)基本會采用聯(lián)營的模式,風險較低;但如果你要進行品牌的塑造、創(chuàng)立,那么以租金形式合作、獨立收銀,且可控度較高的購物中心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兩種業(yè)態(tài)之間,還有那些不同之處呢,看天霸設計為您收集的資料:
一、客群定位不同
傳統(tǒng)百貨均有明確的客群定位,而劃分定位的依據主要是收入和階層,因此高端百貨、中高端百貨、低端百貨的定位與百貨內商品品類的價格定位基本一致。
購物中心的客群定位是以年齡、喜好、消費心理、消費行為甚至是社會發(fā)展趨勢等更多因素指標衡量,抓住某一量級消費群的特有或者潛在消費心理,將有這些相同定位和屬性的品牌租戶聚集起來,才是購物中心需要考慮的。而單純的依靠收入和某一階層,是不足以成功運營一個購物中心的,因此百貨與購物中心首要的區(qū)別就是客群的定位不同。
二、零售功能不同
零售功能性是傳統(tǒng)零售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不同的零售業(yè)態(tài)所定位的零售功能亦不相同。傳統(tǒng)百貨一直以服裝服飾、鞋帽箱包、化妝護膚品等高毛利的品類為主,將同一品類的商品聚集在一起進行關聯(lián)銷售,是傳統(tǒng)百貨一直堅持的。
而購物中心卻在租戶組合上與百貨有明顯的差別,購物中心經營的是店鋪,店鋪經營的是消費者,因此購物中心更加關注它所經營的店鋪是什么品牌,品牌的商品又是什么。購物中心可以將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不同業(yè)態(tài)有機組合在一起,達到規(guī)模效益最大化,因此購物中心的商鋪分類與百貨的品類劃分完全不同。
這根本的不同在于,百貨是按照品牌提供的商品品類劃分,而購物中心按照消費者需求劃分。簡而言之,百貨按供給方劃分功能,購物中心按需求方劃分功能。
三、商業(yè)空間作用不同
無論是百貨還是購物中心,線下實體商業(yè)都構成了一個空間,而這個商業(yè)空間所產生的作用是什么?
從人類有交易行為開始,交易的場所就隨之產生,從古老的集市到現今的Shopping Mall,零售空間一直在發(fā)生著變化。
百貨作為傳統(tǒng)行業(yè)的重要零售空間,建立了一個能夠滿足大眾消費者購物需求和欲望,并提供各類商品的空間。在這里,消費者可以挑選到自己需要的并合適的商品帶回家,因此百貨的空間更多的是為商品而打造,是商品的展示空間,同時也是容納消費者購物的空間。
而購物中心的空間作用到底是什么?
購物中心對空間的打造是一個購物中心開發(fā)的首要問題,為什么購物中心要重視空間設計?首先,購物中心是在經營一個場所,它需要的是消費者走進這個空間,并能長期停留在這個空間;而消費者的長期停留的基礎是需要有更好的空間體驗,因此購物中心在空間設計上要比百貨更加重視。購物中心的空間設計出發(fā)點是從消費者,為了能吸引并留住消費者,購物中心努力經營自身的空間。
一、經營方式不同
經營方式是百貨與購物中心的本質差別,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經營是百貨的聯(lián)營和自營模式總結,而統(tǒng)一管理、分散經營是購物中心租賃模式的概述。實際上,在管理上,百貨與購物中心都是需要統(tǒng)一管理的,只是管理的對象和管理的程度在運營的過程中,由于角色不同,而產生的結果具有差異性。
兩者的核心差異在于經營方式,百貨的聯(lián)營扣點讓百貨對定價、現金流具有一定的自主權,而購物中心的租金形式讓品牌店鋪有更大的經營空間。因此,更愿意將購物中心看作為一個社會分工的結果。零售品牌更注重經營自己的品牌價值和消費者,而購物中心經營著入駐的品牌店鋪和所有品牌店鋪輻射的消費群,購物中心的責任更加重大。不同的經營方式決定百貨轉型購物中心面臨的首要問題,只有在真正了解的基礎上做購物中心,才能經營一個成功的購物空間。
二、渠道作用不同
對于零售品牌來講,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的品牌,渠道的選擇是品牌發(fā)展的首要戰(zhàn)略性問題,那如何選擇適合自身品牌定位的渠道?不同的渠道能為品牌帶來的效應和附加值是什么?
百貨與購物中心作為線下零售的主要渠道,深入研究兩者渠道作用的不同是國內本土品牌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有數據顯示,截至到2013年底,中國購物中心數量已經達到1729家,無疑購物中心已經是作為零售品牌未來選擇的重要渠道。在過去的十年,購物中心的數量一直在不斷增加中,數量是衡量渠道標準之一,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內零售品牌開始關注購物中心渠道。
一直以來,百貨是國內零售品牌拓展的重點渠道,百貨的渠道作用體現在百貨的自身品牌價值、以促銷為形式的銷售額提升、聯(lián)營扣點的抗風險性、與連鎖百貨共擴張等等。而購物中心的渠道作用體現形式卻與百貨不同,為零售品牌提供更多的客流,更大的品牌設計空間,更多的類品牌租戶附加值,更好的體驗環(huán)境,更自由的經營方式等等。這些品牌的附加值隨著購物中心經營的越成熟而得到更多,這也是成功的購物中心會吸引更多品牌進駐的原因。另外,隨著購物中心自身的品牌連鎖發(fā)展,品牌租戶將有更多的拓展機會。
三、品牌效應不同
對于百貨與購物中心兩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這些品牌的效應是百貨內的零售品牌專柜和購物中心的零售品牌租戶累積作用的,因此不同的品牌將對百貨與購物中心產生不同的品牌效應。百貨的品牌效應集中在滿足消費者日常所需的商品品類中,而購物中心的品牌效應集中在滿足消費者生活方式的零售業(yè)態(tài)中。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愿意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到百貨公司挑選一件自己需要的商品,而更多的愿意將時間花在餐飲與休閑娛樂方面。在這個過程中,隨機的、潛在的、沖動的消費將成為零售的增長點。
在中國的購物中心發(fā)展過程中,國外的服裝品牌對購物中心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優(yōu)衣庫、ZARA、H&M等快時尚品牌所選擇的購物中心渠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購物中心的快速發(fā)展。因此,這些國際品牌的品牌效應對中國本土品牌造成一定的沖擊,同時也為購物中心蒙上了快時尚定位面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追求時尚的年輕消費群走進購物中心,而傳統(tǒng)百貨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正在逐漸下降。同時,零售品牌的連鎖化發(fā)展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百貨的競爭力和差異化,面積更大、環(huán)境更好、體驗更好的獨立直營店鋪吸引消費者前往這些店鋪所在的購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