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和紙膠帶來自日本、起源于汽車工業領域的噴漆防護膠帶,不但可以多次使用,撕下后也不會在表面留下背膠。
日本Kamoi Kakoshi Co..Ltd.在此基礎上采用著名的washi paper(和紙),將各種元素融入其中,誕生了mt和紙膠帶。
除了普通膠帶的功能,也可以在上面寫字、用作剪貼素材、包裝禮物,甚至在居室內任意拼貼組合,創造獨特的視覺效果、裝飾生活。
作為一個類似網紅的單一產品品牌,自行開專店成本過高,更多的是做渠道,以求大概率露出,而辦展或者短期的POP-UP STORE同樣不失為好的推廣方式。
K11作為上海商業的前沿標桿,我介紹過的案例不算少。過往,我比較側重于在商場的角度,推薦如何將一場活動或者主題推廣打造得面面俱到,而本文,K11的元素相對弱化,主要從品牌的角度,談談如此“小”的一件產品,如何制造出“大”波瀾。
專注做好產品是前提
上文的品牌介紹引文中已經提到,mt起源于汽車防護噴漆膠帶,可以說是工業領域下沉至民用的產品,而這樣的案例,往往在技術核心上都會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Burberry、Nikon等品牌,都曾經是軍用產品,這類“有身世”的品牌在商業領域不勝枚舉,自帶“贏在起跑線”光環。
然而光有品質技術,并不一定會產生大范圍傳播效應,更多衍生價值的挖掘,才得以讓品牌感逐漸成型。如今,我們看到mt膠帶,更多是被其各式顏色、圖案,不同的玩法、DIY方式所吸引、沉迷。
雖然我們在包裝禮物、裝點生活的時候,不大會去聯想到它的品牌起源,但正是扎實的基礎,才讓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擁有絕佳體驗。這就是專注做好一件產品的價值所在,“工匠精神”這個詞已經有點被用濫了,但把一件產品做深、做實,就是永恒不變的成功前提和品牌基礎。舉個反例,雖然星巴克在“做”咖啡上并不算精益求精,但它把“做咖啡”這件事做到了極致,即使如此,該品牌要做茶還是顯得有些掙扎。
小產品如何駕馭大空間
即使品牌有再好的美譽度、粉絲再多再廣,也無法解決幾個陳列柜就能將產品羅列的事實,因此,我們能在如今很火爆的各種文創店、線上渠道買到mt的產品,但卻難見品牌開設專賣店的情況發生。由此而來的辦展,當然成為一種更務實的品牌推廣方式。
K11從商場客群定位上,與品牌可謂天作之合,現場,你能看到品牌覆蓋到男女老少的全年齡層。但商場B2層的挑高空間,除了巨型海報墻能讓品牌logo得以充分展示外,空間的“大”與產品的“小”形成了極致反差。
品牌的做法——以點蓋面,將膠帶串聯打造成垂簾,沿商場空間造型裝飾,此時品牌不僅裝點了商場,也將自身特性進行了最大呈現,任何“路人”都不可能錯過這個空間。重復排列的陳列方式我們在品牌專店案例中見過許多,但類似mt這類文具小品,能在如此大空間打造出品牌感,彰顯巧妙設計造詣。
最終這還是一則營銷案例
即使mt不在K11辦這個類似POP-UP STORE的展,品牌依舊不乏忠實粉絲。而既然做推廣,無非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認知到這個品牌的內涵和價值。
除了在主力展示空間內進行售賣、互動DIY、幸運扭蛋等頗具傳統營銷感的內容外,這次品牌配合膠帶展營銷層面令我印象最深的環節是與JINS的跨界合作。
同樣來自于日本、擁有年輕客群基因,讓雙方的合作順理成章。活動期間,品牌推出mt x JINS合作款眼鏡系列,同時購買JINS眼鏡,即可獲得新年應季原創賀卡一張。
其中,合作款眼鏡的賣點,主要呈現方式為膠帶圖案在JINS鏡架以及眼鏡盒上的運用,由于品牌本身就有花式鏡架產品,因此mt圖案色彩的運用不會有違和感,反而彰顯限量定制感而讓消費者更有購買欲。對于品牌合作,我個人向來很推崇這類低調細膩的方式,如同優衣庫與迪士尼的合作,雖然雙方都是大牛,但長期以來細水流長的緊密合作,才讓合作款商品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記。
回到前文的內容,mt這類品牌,渠道是關鍵,而此次與JINS合作,使得該品牌在JINS的幾十家門店的醒目位置得以露出,也讓這個展在空間上得到了延伸。也許對于一個普通消費者,你可能會先在JINS門店看到有mt x JINS的海報宣傳,然后又在K11被品牌的“膠帶垂簾”所吸引,但這并不是巧合,而是一場成功營銷。
我為什么要推薦這個案例:
如果品牌只是在K11的B2層舉辦一個展,或是僅僅與JINS推出合作款,兩者單一體量均不足以成文,但恰恰是同期同步的營銷組合拳,讓其成為一則值得借鑒的案例。
一款精耕細作做到極致的產品,可以讓品牌“自然紅”,商業運作,我們要學會運用借鑒各個領域的成功方式,唯獨要避免的是“投機”。
這也許是K11 B2層舉辦的最小產品的POP-UP STORE,但卻營造出了強大的視覺沖擊,短期的快閃和展覽,在設計上吸引眼球,是成功的最基本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