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危機固然可怕,但這不是百貨業問題的核心,如何擔當新的市場角色,才是百貨業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國內百貨業在2003年乘通貨膨脹東風踏上鴻運,到2008年7月運勢至頂,8月份以后呈現逐步下降態勢。隨著經濟危機大局演變、消費文化對新零售模式需求的呼喚。未來幾年,零售業在業態、區域結構等方面將不斷出新,而百貨業將繼續充當馬前卒。
從規模發展看,由于政府對城市商業產業規劃失控,傳統百貨業態布局無序,經營定位狹小趨同,商圈互相包含,企業不得不縮小視野,提高核心商圈忠誠度,可是在社會基本消費匱乏,大部分百貨店業績增長靠社會集團購買拉動的時代,市場波動因素明顯增多。從政府區域規劃的角度看,百貨店新的市場定位在哪里?
從需求演變看,市場的無序發展導致適度區域內的共性資源沒有得到分享,個性需求又沒有得到尊重;而大范圍跨區域發展又面臨資源調配、地域文化等阻力。另一方面,網絡提供的快速、方便、參與等特點,宣告新的消費文化模式開始盛行。僅舉一例,據淘寶網介紹,2007年網絡銷售為590億元,2008年達到1299億元。經營模式相對固定的百貨店,其潛在秩序帶來的成本對價格體系的沖擊,造成百貨店面對新的零售模式優勢不再。百貨店的應對手段是什么?
從品牌開發看,中國目前百貨店還沒有真正意義的自營品牌,這是未來市場發展的空白區域。《日本經濟新聞》2007年的調查顯示,零售業有62.5%的企業表示要增加自有品牌商品(PB),其中全國規模的超市100%要增加自有品牌商品;百貨店有50%要增加自有品牌商品,可見,各業態決策者都在考慮增加自主品牌,而且其發展方向都指向食品。那么,中國百貨店自有品牌開發方向是什么?
從日本百貨業的發展例證看,2000年以來日本百貨業大幅度整合,2003年6月崇光與西武合并為千禧零售集團開始,到2008年下半年高島屋與阪急阪神控股(H2O)零售合并,僅用5年半時間,兼并浪潮侵蝕了日本百貨業所有品牌字號。但是,根據日本百貨業協會數據,百貨業業績連續11年下滑,在各零售業態中下滑幅度最大、時間最長,整合效果不明。
一方面說明經濟危機導致消費萎縮,另一方面說明,百貨店沒有適應新的消費文化對零售模式的需求。商業專家中島孝治剖析到,百貨店的生存危機根源在于市場角色認知出現偏差。第三方面是區域差異化開始被重視。三越伊勢丹控股在2008年上半年計劃成立專門策劃團隊,集中管理各地方分店的營銷和陳列,但是到2008年11月又改為分店獨立運作,以靈活應對區域差異化的市場現實。
上述要素分析,基本提出了危機中的機會所在。值得補充的是,國際經濟危機固然可怕,但這不是百貨業問題的核心。
目前百貨業局限在傳統思維和業態經驗,重復關注幾個要素的規范管理,甚至以綜合提升為借口,忽視商品因素在市場中的地位,極少注意到隨著網絡生活普及,國際化消費文化轉變以后,帶來的市場需求正在呼喚新的零售模式,而沒有意識到如何擔當新的市場角色,忽視或不懂得核心產品的經營,這可能是百貨業真正的危機。
原刊于《中國商貿》2009年4月
(來源:聯商百人薈成員 潘玉明)
- 該帖于 2017/2/6 10:3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