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對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改變,BBC有篇文章揭示了從記者本身消費習慣轉變而引發的觀察和思考,非常值得國內零售商借鑒和思考: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清楚的記得在暑假結束前進城去買新衣服和大衣,這恰逢是秋天來臨之際。這是曾經我們的消費模式。
但現在看來,英國購物者的購物模式正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如今,消費者們正在等待過季的銷售,然后進行采購,消費者們屏住消費直至確實需要這些商品。這直接導致了銷售額的不斷下跌。
根據消費者洞察公司Kantar Worldpanel的數據顯示:相比2015年,2016年的零售總體銷售價值下跌了2%。
當消費者在采購商品變得更佳靈活之時,商店的庫存變得越來越不可控,常常需要商品的打折才能進行庫存消化。
Kantar的消費者洞察總監Glen Tooke說道:許多零售商已經落入“售賣模式落伍”于消費者采購模式轉變的困境中。“這些公司還是停留在一個剛性的,季節性的購買周期,不能再反映到消費者的真正購物方式,”Mr.Tooke說道。
Kantar所提供的數據涵蓋了服裝,鞋類和飾品配件,數字采集與那些位于主要商業街上的零售商以及超市。
根據Kantar Worldpanel的數據顯示,銷售的下跌涉及到了所有品類的服飾,包括兒童。
“這是自從2009年8月以來,市場所能見的最大的跌幅,截止于2016年12月18日的整整2016年的52個星期,總銷售價值跌了將近7億5千萬英鎊。”Kantar在一份聲明中說道。
Mr Tooke表示說,這種下跌引起了“嚴重的擔憂”。
“孿生惡魔”
零售分析師Richard Hyman也贊同購物者在購買時,已經從原先的季節性購物上,轉移了注意力。
“這里有著類似孿生惡魔般的游戲,零售商的打折還在持續,但零售商并不足夠了解他們的消費者到底要什么。”
“在2016年90%的貿易周期里,超過一半的時尚服裝市場上的零售商還在使用著如此模式的銷售進行著。”Mr Hyman說道,這會導致消費者認識到,如果他們能夠屏著不買,最終零售商會降價處理商品,而消費者也能以折扣價最終采購到他們心儀的商品。
UCL消費者和商業心理學家海曼博士認為:不斷的打折會最終導致“信任的稀釋“,這意味著消費者會認為商品一開始的價格是過高了的。
模塊化的購買
海曼博士認為,也有可能是有另外一種新的消費思維在消費者的認知中興起,這也對他們的衣柜進行著重新的塑造。
消費者正在增加那些可以層層累加的服裝商品
“零售商未能完全理解消費者現在正在進行的模塊化采購,他們不在是單一品類商品的采購,”他說道。
例如,相對于購買一件厚厚的冬衣,消費者更有可能投資于一件輕便的春季夾克,和一個運動連帽衫,這個組合可以單獨或者拆分的持續穿著多個季節。
“這一趨勢由一些關鍵設計標簽所標注,隱藏在傳統時裝秀周的展示和走秀之中。這一事件也由季節所驅動,所以這些關鍵的設計標簽可以讓消費者更少以及更靈活的收藏服裝,消費者可以一年四季的穿。”海曼博士說。
冬天的陽光
另外一種源于制鞋業的思路為:
“網上購物已經占據了英國鞋類總銷售額的25%以上,這是增長最快的領域,”英國鞋類協會首席執行官John Saunders說。“網上銷售的增長也在消除售賣鞋類在季節上的影響,網上鞋類商品可以滿足消費者全年消費需求。”
他補充道:“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那些喜歡在冬天去其它城市享受陽光季節的消費者,可以在冬季的網上買到涼鞋和敞開的鞋子,這種銷售正在不斷持續增長。”
冬天去熱帶曬太陽意味著拖鞋和敞開的鞋子可以一年四季的賣
在Kantar worldpanel的數據上,有一些對于零售市場的亮點:僅僅在網上購物的零售商看到相比于2015年,2016年有著非常顯著7%的增長,同時,獨立零售商改善了3%的銷售,那為什么他們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那些對正確的商品,正確的價格,正確的位置和正確的時間點控制完美的時尚零售商而言,他們如魚得水的操控著這些水晶球,”零售顧問公司CannyInsights的擁有者Graham Soult說道。
“零售商類似優衣庫和Zara從他們自有的供應鏈,敏捷的庫存需求補足上,得到了很大的益處。”
“同時,一些在線銷售的零售商,類似Boden,也是從各種商品中選擇季節性的組合,通過分層以及裝飾,整年的售賣。”他補充道。
跌價的英鎊
但有一個新的威脅即將到來,一個會影響所有大小以及在線零售商的因素:英鎊價值的持續波動和下降的趨勢。
我們聽到價格上漲的預測,零售商被迫轉嫁進口商品不斷上漲的成本,但究竟絕大多數的消費者:是嚴格遵守對于更多服裝商品的需要,還是當價格上漲時仍舊持續購買?
海曼先生認為兩者都不是。
“這做起來容易,我們的衣柜一般由10%我們必須的單品項目所組成,剩下的90%是我們想要的商品。零售商必須激發渴望的需求,否則我們就不會購買。更高的價格并不會激發需求,”他說道。
因此,當零售商為進口的商品支付更多,但不能激發消費者購物需求時,英國主要商業街的未來可能猶如消費者的心血來潮一樣不可控制。
(編譯/聯商百人薈成員陸彥)
- 該帖于 2017/2/14 11:57:00 被修改過
無數報告都顯示一個結論,現在的年輕人很愛花錢。以剛出爐的開云集團財報為例,2016年財年,開云旗下奢侈品牌Gucci 和 Yves Saint Laurent 一半的產品都被千禧一代(1981年~2000年生人)買走了。
另外一份來自波士頓咨詢的報告指出,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消費特點,千禧一代是目前中國兩大主要消費群體之一,他們的消費能力是 35 歲以上群體的2倍。
這次,我們關注到了大學校園內的這批千禧寶寶,麥可思研究院今年一份針對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不含學費、家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94%的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親戚提供,其次為打工兼職。
但這1212元似乎難以滿足大學生填飽肚子以外的需求,調查顯示,其中超三成大學生曾入不敷出,24%的學生偶爾生活費不夠用,8%經常不夠用。
生活費不夠,貸 款湊。
大學生都瘋了嗎?
在大虎看來,每一個駭人聽聞的貸款案例背后,都始于一個再也平凡不過的小心思:
“你突然發現可以貸到款,填表格、簽合同就可以拿到5千塊錢,正好你有個想買的東西,你每月有生活費,比如借5千塊錢分一年還,每個月就還幾百塊錢,你覺得可以還上。
你不做什么,卻得到錢買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下次又有一個想要的東西,還會接著貸,直到你每個月的生活費已經不夠吃飯了,就要想其他辦法還錢,通過一環套十環地還。”
小虎有過一個件兒,最開始借1500元,最后還了1.5萬——一個開始想得很好,但貸款卻越滾越多的典型案例。
在這些貸款大學生中亦不乏富二代,“去歐洲旅行”、“戴卡地亞”、“穿‘椰子’”、“開法拉第”是大虎見過的一些富二代欠款人的日常,借錢的理由都如出一轍——生活費不夠,最終欲壑難填,成了商品的奴隸。
最后還是要父母為他們買單。
以大虎、小張的經驗來看,一般頂尖高校的大學生少有貸款情況,大虎認為好學校的學生普遍有更好的事物分辨力、控制力。
一只阿瑪尼臻致絲絨的確可以點亮你的一天,高貴的SK2神仙水也可能是你皮膚的救星,一身HBA也可能讓你在夜店里獲得姑娘的刮目相看......擁有這些,終究是為了讓生活更如意,但它們也讓這些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活得更為難。
但似乎這種情況不會再持續太久,小張認為,“這行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大學生信譽越來越差,壞賬率高居不下,行業繼續剎車,小張如今已經離開了這個行業。
大虎也認為,大學生私貸不是長久之計,他認為“現在還沒有人管,但是出事的特別多(注:有失蹤案例),一旦有人管可能就都完了。”
而小虎在做了這么長時間的放款人后,坦言“有的你給家里打電話(催款),你自己心里也會不舒服。”
二三線城市商業因此受益了??今年初遭打擊,這些商業又回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