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電商沖擊,實體零售真的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而在日本風行的便利店或許會成為實體零售發展的一個方向。
近日一家名為“便利蜂”的便利店在中關村蘇州街附近密集出現,五店同開,店內擁擠的人群里除了店員和消費者,還有各路便利店同行,這家便利店因為有來自去哪兒網創始人莊辰超及其名下斑馬資本的投資和來自原7-11、鄰家的高管團隊而備受關注。這也是北京首家有資本明確支持的便利店品牌,便利蜂的招聘內容中明確寫到,“完成天使輪融資”。不過,截至目前,斑馬資本和便利蜂方面都未透露該筆融資金額及構成。
作者在便利蜂多家門店看到,與其他品牌便利店相比,店內多個位置懸掛二維碼,提醒消費者可以下載App進行自助掃碼結賬服務;根據門店宣傳文字顯示,除了掃碼購物,門店還提供預約下單,到店提貨服務,以及周邊300米配送服務,銀科大廈店還設有二層休閑區,方便消費者進餐,總體來看,更多地融入移動互聯網因素是便利蜂明顯的特色。事實上,便利蜂在招聘里將自己定義為“以科技驅動”的便利店企業。
審視北京市場和上海市場上的品牌便利店,以售賣商品為主,兼顧其他生活服務是主流商業模型,這也是便利店的主要業務,而便利蜂的規劃顯然不止于此,開設24小時便利店只是便利蜂的“前期業務”。
行業熱度升溫
便利店的發展與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密切相關,北京市場消費總額去年達到了2萬億元,在這樣龐大到不可知的數字背后,是2000多萬人口的日常消費,北京需要多少便利店來滿足他們?連鎖化品牌化便利店正是北京市商務委鼓勵發展的方向,消費需求加政策引導,資本敏銳地嗅到了機會。天圖資本CEO馮衛東表示,投便利店是近幾年的投資趨勢,因為便利店具備快速成長性,是線下零售未來最有潛力的領域。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5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便利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5.12%,門店數同比增長21.96%,而百貨和超市業態的增幅僅為個位數。來自紅杉資本的數據顯示,2015年,每天都有3家新的便利店誕生,這個行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發。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向記者介紹,2016年零售行業中,便利店增長速度最快,增速預計達到兩位數;相反,大業態增速放緩,大商超正在進入調整期,預計今年的增速不及便利店。
一方面原因在于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們對即時消費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小型門店的價值被重新評估,搭載了諸多互聯網項目的便利店成為零售的新體驗形式,吸引資本進入。
資本圖什么
2016年中國便利店大會上,厚谷投資創始合伙人徐大衛曾表示,作為中國零售業態里面發展快、潛力大的細分領域,便利店業態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鮮有表現,“在大概3000家的A股企業中只有紅旗連鎖和中百在A股有所呈現”。便利店開店模式帶來的高成本對公司的競爭力構成沖擊,基于直營的增長模式難以獲得資本的認可。特許加盟發展到一定規模會出現瓶頸。
另外,國內便利店品牌區域化明顯,盡管在某一個區域有領頭羊品牌,比如深圳美宜佳及天福、上海全家、北京好鄰居等,但全國性品牌幾乎沒有。“一個成熟市場、一個區域的連鎖,只有有限的幾百家店,其實對資本來說價值非常有限。”徐大衛認為,如果想要講好資本故事,便利店品牌可以進行股權、業務板塊等整合。強化自身平臺和后臺服務能力,是便利店連鎖企業最為可控的資本化方向。
縱觀拿到投資的便利店企業,他們講的故事已經脫離了單純的便利店,而是以便利店為載體再發展再延伸。每天惠以“便利店+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會員體系”為商業模式,對于嶄露頭角的便利蜂來說,便利店只是前期業務,這些懸浮于門店之上的業務以及由此帶來的想象力成為吸引資本最重要的因素。
門店是基礎
資本想要透過便利店實現生態上的規模效應,前提是便利店的發展具備規模性。北京市場上主流便利店品牌如7-11、好鄰居等門店增速有限,這為后進入者帶來了迅速占位的機會,全時在北京已經有兩三百家門店、鄰家創立一年多來開出了70多家門店,而便利蜂對于開店數量想必有不小的規劃。
便利蜂創始團隊王紫等人在創業之前是鄰家便利店高層管理人員,去年底集體離職另起爐灶。據不愿透露的消息人士稱,鄰家便利店發生創始團隊離職的原因之一是,資本快速擴張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鄰家有些門店的銷售只有五六千塊錢,虧損得一塌糊涂。據中國美妝網了解到,7-11在北京的各個門店平均每天銷售在2萬元左右。
在上述人士看來,零售門店有兩個成功要素,一個是單店盈利模式的培養,一個是快速復制能力,“資本只看到了便利店可以快速復制,迅速開店,但是并沒有關注到門店的運營是否培養出一個合理的模式,如果是燒錢開店的話,總會有停止燒錢的一天”。那些創立之初在北京市場上提出來激動人心的開店數字的便利店至今無一家實現目標數字。
馮衛東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服務聚集在手機上,通過移動互聯網方式實現,便利店最終呈現出的還是一個集合了快消類、餐飲類、日常消耗品以及部分低頻社區服務的線下連鎖門店。
(來源:中國美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