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飛凡網證明線上線下融合是偽命題?
文/張陳勇
萬達飛凡網第三任CEO李進嶺入職一年就離職,這代表飛凡網進展不如預期,飛凡網如此受到關注,不僅因為他是萬達的戰略項目,還因為他是互聯網改造實體方面投入最大的實驗之一。
萬達擁有全國最大最強的實體商業資源,還投入50億巨資,如果這都做不好實體商業互聯網改造,那么憑什么說線上線下融合是未來方向。如果飛凡網達到萬達定的業績目標,那么就代表線上線下融合走通,代表未來商業將形成新格局。
本文解析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萬達飛凡網為什么難成功,二是萬達飛凡網破局的心法,三是萬達飛凡網破局的招法。
萬達飛凡網為什么難成功
飛凡第一任CEO龔義濤在2014年3月離職,第二任CEO董策在2015年6月離職,據說三任CEO的年薪分別是200萬、450萬和800萬,從薪酬增長幅度和離職頻率可以看出萬達對飛凡網的重視和焦急。
王健林說萬達要打造全球最大O2O平臺,萬達未來最有價值的版塊是飛凡網,目標是在2018年實現盈利,在2020年實現百億利潤并且上市。
飛凡APP為購物中心,百貨等實體門店提供互聯網配套服務,消費者可在飛凡APP上看到購物中心及商家有什么活動,有哪些商品,能用APP連接wifi,領優惠券,找停車位,餐飲排隊,購買電影票,還能支付和積分。
2016年飛凡新增合作購物中心1799家,小型商家10萬家,活躍會員1.5億人。飛凡網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有7-8億用戶,有200萬商戶入駐。目前中國在運營的購物中大概有三千多家,如果算上大型百貨和超市,大概有一萬家。
從數據來看,2016年飛凡是做出成績了的,問題在于這些數據是否價值,據說很多顧客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飛凡的會員,因為只要進入飛凡網合作的購物中心,連上wifi就自動變成飛凡會員,這些所謂的會員,不可能使用飛凡APP,早晚會流失,長此以往,與飛凡合作的購物中心也感受不到飛凡的價值。
萬達為了做成飛凡APP,投資控股了快錢,有了支付牌照,還投資控股了海鼎,控制了零售(便利店)系統服務商,萬達不缺錢,不缺實體資源,為什么折騰好幾年,還是沒有真正把道路走通。
有人說是因為文化沖突,萬達強調執行力,強調對業績目標負責,沒有互聯網企業的靈活隨意,飛凡第一任CEO龔義濤說在萬達,通常先用PPT向領導匯報,所有事情批準后才能做,而以前在互聯網企業沒有這個習慣,一向是用發散思維的做事。
筆者(張陳勇)認為,文化沖突并不是關鍵原因,阿里有最優秀的互聯網文化,但推出的喵街,效果也是不佳,喵街的定位和飛凡相同,阿里還控股了銀泰百貨,在自營購物中心基礎之上,也是沒有把這條路走通。
筆者(張陳勇)認為飛凡的關鍵問題在于價值太小,不足以吸引消費者,商業模式本身有問題,對于創新項目而言,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
下圖是2005年淘寶網的首頁:
如果只把飛凡APP定義成提升顧客體驗的購物中心互聯網工具,那么連上wifi,找停車位,通用積分等還是有一些價值,能讓少部分用戶使用。
反之,如果萬達對飛凡的期望是重塑零售體驗與格局,要成為萬達未來最大版塊,要在2020年實現百億利潤,那么飛凡的使用場景和功能就一定需要更徹底的創新,必須要實現高價值。
飛凡的問題在于,沒有足夠的價值,但沖得太快,飛凡在16年提出開放平臺戰略,大力發展各種購物中心入駐飛凡APP,甚至進行硬件補貼。在沒有用戶基礎的情況下,提出金融戰略,把飛凡放到金融之下,要用飛凡為金融引流,但飛凡真能吸引用戶增長流量嗎。沒有用戶和商家的沉淀資金和行為數據,如何做好金融業務了。
筆者有一朋友在萬達工作,他說萬達的管理特點是薪酬高,壓力大,業績導向,如果沒有達到業績目標,那就調整思路,調整后如果還是沒有達到業績目標,那就換人。萬達把這樣的管理思路也用到了飛凡之上,定目標,如果達不到,就換人,就提高激勵力度。
萬達靠這套管理思路做出了偉大的成績,適合商業地產這類低風險強調執行力的傳統項目,但這套管理方法不適合飛凡這樣的高風險創新項目,針對高風險高潛力的項目,騰訊的管理方式,應該更合適。
對于創新項目,騰訊把技術、產品和運營整合到一起,形成小團隊,容忍他們一段時間內沒有產出,沒有具體的KPI目標,只專注靈活創新,讓聽見炮聲的人做決策,快速反應,多個小團隊同時創新,相互PK,把資源和資金投入給其中的優勝團隊,微信、QQ秀都是這個機制下的產物。
飛凡網現在最大的目標是找準高價值商業模式,是從零到壹,而不是入駐多少購物中心,多少用戶使用APP,事情本身錯了,執行力越強,結果會損失越多。
有些管理者擅長執行,能快速拓展市場,有些管理者擅長協同,能解決復雜問題,還有些管理者擅長創新,對行業、消費者和新技術有深厚的洞察力。
筆者(張陳勇)認為,飛凡現在最需要的是擅長創新,對線下商業,對互聯網有深厚洞察力的經理人,而不是執行者和協同者。
綜上,萬達對飛凡的心法應該是,找到善于創新的經理人,給予飛凡團隊靈活度和自由度,小范圍試錯,精益創業,用顧客使用頻率等數據構建數據模型,證明是否有高價值,在有價值的基礎之上,投入資源和資金,再用萬達高執行力的管理方式,快速擴張。
飛凡網破局的招法
前文說了做出高價值,解決用戶需求痛點,才是飛凡網高速發展的基礎,那么具體應該做什么了,不同人會提出不同的方案思路,筆者(張陳勇)在本段提出2套思路招法,以拋磚引玉,啟發更多想法和方案。
第一套招法:整合便利店
萬達控股了海鼎,海鼎是國內最大的零售系統服務商之一,號稱便利店之王,有2萬多家零售門店使用海鼎系統。
海鼎的系統可以和飛凡APP深度融合,在便利店購物,可以用飛凡積分抵扣部分商品價格,比如用2元+耗費10個積分,購買原本售價3元的可口可樂。
積分的來源是顧客在購物中心支付得到的返利,而不是燒錢補貼。消費者用飛凡APP在購物中心支付,才能獲得積分,而積分只能在社區便利店抵扣現金。這樣就形成了單向閉環積分,而不是通用積分。
單向閉環的積分價值高于通用積分,購物中心的商品和服務毛利高,單價高,商品價格不敏感,而社區便利店的商品毛利率低,單價低,價格敏感,它們正好互補。把購物中心消費的返利積分用在社區便利店商品的折扣上,會讓消費者感受強烈的價值感,感覺很劃算。
在單向積分的使用場景下,積分能提高消費者去購物中心頻次,促進消費者到購物中心消費,在購物中心支付返還的積分可以看出引流費用,購物中心距離消費者遠,而社區便利店距離消費者近,能高頻的提醒消費者。
同時,由于積分價值感更強,飛凡能用這套積分體系做出更多玩法,并且這樣做,也有了沉淀資金和消費者行為數據,能更好推動萬達金融業務。
第二套招法:近距離快送服務
消費者追求更實惠,更便捷,更輕松,更愉悅的購物渠道是零售業態變革的動力,便利店滿足便利購物需求,超市滿足一站式購物需求,購物中心滿足體驗休閑購物需求,它們各自側重場景不同。
所謂戰略就是站到未來看現在,總有一天,會出現這樣的零售業態,它能同時滿足便利購物需求,一站式購物需求和體驗購物需求,這個契機點,在于配送成本極低,當無人機、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成熟后,近距離快送一定能成為主流購物方式,因為它能同時滿足商品多,送貨快和價格低,這三大需求。
B2C的中心倉庫,由于距離遠,無法提供10-30分鐘快速送貨的服務,便利店空間小,無法滿足商品齊全的的需求,所以近距離快送時代,一定是從大型門店(商業綜合體)發貨,大型門店不僅商品多,距離消費者不遠,而且有自然流量,能把體驗購物和商品展示結合起來。
什么樣的大型門店(購物中心)最能切合近距離快送,從現在到機器送貨時代,也許只要10年時間,現在開始關注和準備,并不算早,這10年會經歷那些階段,如何發展,其中蘊含巨大機會。
現在雖然還是人力送貨,每單送貨成本要7-10元,但已經出現了積極案例,比如餓了么之類的外賣平臺,還有盒馬鮮生金橋店,他對附近5公里范圍區域提供最快30分鐘快送服務,每天線上訂單超過4000單,已經能做到盈虧平衡。
筆者認為,近距離快送蘊含巨大價值,是下一個大機會,飛凡也可以多關注這個方向,筆者也準備把未來關注方向放到近距離快送上,前幾天寫的盒馬鮮生系列文章就是研究這個問題,歡迎同行加我微信(zcyshow)交流。
文/張陳勇 公號:老張聊零售 私號:zcyshow 專注快消零售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