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因為一紙關于京東金融白拿產品涉嫌違規的文件在網絡上流傳,引起了一輪針對京東金融的輿論風暴。很多人就此大做文章,依據這個所謂的“內幕文件”,將京東金融定性為“涉嫌違規”,大眾媒體也跟風報道,一時間造成了“京東金融要出大事”似的輿論假象。但冷靜下來,仔細分析一下這件事,無非就是在互聯網創新大潮下一個產品設計不小心觸碰到了監管的灰色地帶而已,大動干戈的上綱上線,無異于“把臟水與孩子一塊潑出去”的不負責任。
從輿論引爆點上看,這件事能夠發酵,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一個看似出自“大內”的神秘文件被泄露,撩動了“吃瓜群眾”的獵奇心理。文件先是經過微博大V轉發,然后一時間,各種猜測與評論紛至沓來,什么“京東金融出大事啦”、“京東金融被監管盯上啦”、“監管要拿京東金融開刀”借助各類自媒體平臺傳播開來。
而實際上呢,姑且不是說這份文件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的,從文件上也能看出來,它只是監管機關各個部門之間內部溝通的一個咨詢文件,而非準備公開宣發的定性文件。文件發出去之后,是否最后真的定性違規,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至少截至到現在,也沒有看到一行三會的網站上有這個文件的公開披露。從法理上看,如此這樣即對當事企業進行蓋棺定論的評判,進行有罪推定,明顯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心理在作祟。所謂“看熱鬧的不怕事大”,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再從京東白拿這個產品邏輯去分析一下。很多人依據泄露文件中提到的內容去套用現在的一些法律條文,指出涉嫌違規之處,其中提及最多一點就是京東金融沒有對消費者進行風險提示,強調白拿的消費屬性而忽視理財屬性。針對這一點,別的不敢說,就我本人的體驗來說,這一點還真的冤枉京東金融了。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說冤枉京東金融,不是空口說出來的。因為從業的習慣,本人經常會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上的創新產品進行嘗試。京東金融很多產品我都親自去用過,包括他們的明星產品白條,理財產品小白理財等等。至于這個白拿,雖然說名字叫白拿,但實際上產品介紹上很清晰的會告訴用戶,你需要先存一筆錢進來,并且要固定一定的期限,然后才能享受“白拿”商品的待遇。我想稍微有點智商的人都應該能夠理解,這是在通過理財的收益前置去買這個商品。這個玩法并不新鮮,很多年前就有金融機構玩過。
稍微懂點互聯網運營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這本質上是一個消費者行為學的應用。之所以設計這樣的產品,實際上是能夠降低消費者當期購物的痛感。這個道理,就像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一樣,當你購物的時候,只是刷一下卡,三萬五萬,輸入個密碼就花出去了,而不是要一張一張去點鈔。如果交易用現鈔,那么消費者很有可能因為覺得錢多而放棄購買。難道用戶不知道用信用卡消費需要還款嗎?銀行是否需要在消費者每次刷卡前都要告訴用戶,你這是借錢在消費,以后是需要還的?同樣的道理,用白拿的用戶,難道不知道預存的這筆錢是去理財嗎?
如果這還不夠清晰,本人記得,當時白拿的產品,還有一種是附帶收益的。也就是說,如果你購買的商品物價價值不是太高,通過預存款的方式,不僅不用消費,還能獲得一些額外的理財收益。這些都在產品介紹頁說的很清楚。如果這樣還不能說用戶知道這是理財,那我確實無話可說了。只可惜,在這個所謂“大內密件”泄露之前,白拿產品就下線了。如果以后京東金融還能夠重新上線這個產品,我相信很多吃瓜群眾看到這個產品,就不會有這樣的質疑了。
目前京東白拿這個產品暫時已經停止交易了。至于其原因,結合當前這個事情,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是,也許是在文件泄密前,監管層就與京東金融進行了溝通,對該產品的設計瑕疵提出過疑問,而京東金融依據監管的指導意見進行產品的優化。這個合理的推測,是基于本人在互聯網圈子混跡多年了解的情況。在很多人看來,互聯網企業,尤其是搞金融的企業,都是跟監管對抗的。但實際上呢,企業跟監管的溝通,要遠遠比大眾認為的要多的多。很多產品的上線下線,更新改版,他們都會跟相關監管機關報備。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樣水火不容或者貓鼠游戲。
雖然現在市場上還有很多濫竽充數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公司,但實際上,現在的監管思路,并非外界認為的那般死板。在監管機關看來,“臟水”跟“孩子”哪個該潑出去,哪個該去鼓勵創新,還是能分的清楚的。但很遺憾的是,也許是因為此前市場上出現的“壞孩子”太多,以至于每一個被監管關注到的企業,都被公眾認為是壞孩子,所以也要跟臟水一起潑出去。在這個環境里,京東金融雖然委屈,也是無可奈何。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