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VIVO、OPPO等渠道為王的手機廠商逆襲時,線上與線下的戰役在輿論開始逆轉。亞馬遜線下店開始落地;小米在線上能量枯竭后,也開始落地……;直到阿里入股三江購物后,新零售在輿論上徹底引爆。新零售是什么,一般人不一定看得懂,但三江那十幾個漲停板,簡單、粗暴、通俗易懂,成為吃瓜群眾爭相追捧的談資。新零售與線下落地似乎一時畫上了等號。
阿里說新零售是人、貨、場的重構,是新技術、新能源的嵌入,似乎簡單又充滿玄學。也許就如阿里們所講的,戰略都是打出來的,先干再說。
在奧巴馬時代,互聯網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線下實體也在這幾年被邊緣化掉,幾個實體巨頭市值加起來也就TMT的個毛線。在過度扶持TMT的過程中,也造成了民主黨的坍塌,特朗普逆襲成為收割者。TMT的發展使得大量的低收入群體崗位被裁,實體出現各種倒閉潮,稅收、失業率等都是考核一個總統的標尺。到2015年開始,就有線上巨頭意識到社會平衡一旦繼續快速失衡,政治風險就會浮出水面,線上巨頭布局線下實體也在悄然展開。
中國對于這種失衡也進行了較大的關注,阿里被約談的次數開始逐漸增多,假貨、稅收等等問題開始不斷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新一次大會,中國對于實體的扶持開始浮出水面。在政策面逆轉,短期刺激實體快速復蘇,中期重新平衡線上線下,成為新一期政策面的調信。在中國,政策對于社會的影響會遠遠大于大部分發達國家,與政治抗衡經常出現血本無歸。
各類研究報告相繼出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開始發生轉移,從原來追求性價比到追求服務體驗。互聯網時代打破的是線下實體暴利堅冰,以往實體店靠位置優勢就能賺得盆滿缽滿。對于消費者訴求、供應商訴求可以視而不見,導致整個社會怨聲載道。當時渠道具有極大的稀缺性,盡管政府希望實體零售商能夠主動改善消費環境,但哪個零售商愿意放棄躺著就能賺錢的美好生活。消費矛盾、零供矛盾等等日益突出。時代的背景也造就現在新一屆巨頭,一個是零售商的錢被地產商賺走了,比如王健林;一個被互聯網巨頭賺走了,比如馬云。當年零售商還普遍嘲笑地產商不懂零售運營,一片看空萬達,覺得破產才是萬達的出路;嘲笑馬云,說他吹牛逼,搞傳銷。不論前身是搬磚的地產商,或是吹牛逼的傳銷客,關鍵是他們解決了這個時代的消費痛點,而實體零售卻刀口舔血般的享受消費痛點的樂趣,這也注定了實體零售商終將被時代給拋棄。
小米把網商做到一個新的高度,消費培養、性價比等完整詮釋了這個時代的特征,市場上也給予了小米極大的估值。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放心消費,屌絲們相信小米不坑人,那些被實體商坑蒙拐騙慣的人,幾乎是蜂擁而入投到小米的懷抱。網購價格性價比高,幾乎成為社會的共識。線下看貨,線上買貨,成就了一批批網商。
經過性價比紅利后,實體店也在進行改觀,線上線下價差開始縮小。消費者購物不再單純的進行比較消費,就算比價,價差也不會太大。在同質同價時代,消費者關注焦點開始轉向服務。線上買臺打印機很簡單,但出現問題誰能更快過來維護呢?現在的答案是本地銷售商,一個電話就屁顛屁顛跑過來,深怕這僅存為數不多的老客戶都流失掉。線上商家往往要當地有特約維修網點,還要這些簽約的維修網點有足夠的服務意識,才能真正盡心盡力去做事。如果沒有特約維修網點,或者說還要直接送到某個維修網點才愿意幫你修,可以想象你會不會瘋掉。就算有幾百塊價差,相信很多人還是會選擇實體購買商品,服務的價值逐步體現出來。
線上渠道下沉,本質還是消費從性價比到服務轉移。線上經歷了低成本引流到高成本引流,到網紅、內容引流,會發現不論采用哪種手段,引流效果越來越弱,成交越來越難,就算愿意為引流付出更高溢價,絲毫阻止不了趨勢逆轉。故事講不開,也就是互聯網寒冬出現的時候。
VIVO、OPPO的逆襲,讓互聯網巨頭在業績面前低頭,重新省視游戲規則的轉變。屌絲們為啥更愿意選擇滿大街的VIVO、OPPO,而不是線上神話小米?溢價上OV明顯高于小米,PC端或者手機端也比以往更方便,物流更快捷,小米卻悄然跌落神壇。
新零售是線下開店到線上,或者線上開店到線下,其實并不重要。渠道的多少及方式等等只是你自己覺得需要,而不是消費者覺得需要的東西。
消費者才是一切的核心。
前幾年就有廠商在線下布局直營店,一邊線上開網店。認為開直營店就是搞體驗,消費者可以線下體驗線上購買,不用再偷偷摸摸拍條碼比價。而且還可以直接避開零售商,縮短銷售環節。結果呢?直營店倒了一片,現在基本收縮光了。廠商開直營店往往花式很多,中看不中用,廠商不直接跟消費者接觸,沒有真正建設自己的直營團隊,不理解消費訴求,很多新花樣出來根本沒消費者去玩。廠商玩的是渠道,零售商才是第一線跟消費者接觸的。現在零售商真正存活的好,往往都是那些吃透當地消費習性及趨勢的商家。
新零售不論玩供應鏈或者新技術等等,這些比的都是內力,消費者不清楚你在背后使了多大勁,消費者需要的是前端呈現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就像阿里宣稱每秒下單多少,自己團隊付出多大,但對消費者來說,關我毛事,我要的是購物的順暢,你想要賺這個錢,你必須做這么多。
線下的引流成本并不低,很多地方一平幾百元是很正常的,一個小店面5、6萬以上的租金比比皆是。但線下的轉化率走高,小米新吹的牛逼就是坪效高。不論阿里的人、貨、場,還是小米的市場、營銷、渠道、店面重構,都針對為消費者提高更好的服務體驗。
通過服務體驗來提高轉化率其實就是新零售的核心,性價比是所謂的電商的核心。
當流量無法增長的情況下,不論線上或者線下,轉化率成為核心指標,想要做好轉化率,如何撩動消費者那顆不安的心,就看各位騷年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