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聊天,免不了吐露一點場景、IP、社群、賦能終端、指數組織、互聯(lián)網思維之類的新詞,而你一臉不噱,“說白了就是供應鏈強點、商品好點、服務好顧客嗎!”我先得承認,你說的很對,就是這么個理,但本質是一樣的的情況下,“新”就沒有談的必要了嗎?
當所有事情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巨變時,本質還是那些本質,但時代必然是不同的時代!
1、凡事都有本質,但本質延伸出巨量的差異,便形成了代級;當下,形式一定程度上比本質更重要。
移動互聯(lián)網大趨勢之下,顧客的生活方式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顧客的時間分配、社交互動、娛樂休閑、資訊途徑等因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全然不同,每一個領域形式的不同都可以演變成全新的商業(yè)模式,智能個人成為時代特征,顧客可以無感,但做經營的人卻不能視而不見!為此,我們需要新的形式,否則靠什么讓內部人興奮,讓顧客去認同呢?
2、你說要回歸本質,但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回歸,而是做到優(yōu)秀,本質代表邏輯,不等于優(yōu)秀!
零售的本質都是將商品及相關服務提供給消費者作為最終消費之用的活動。在這個行業(yè),都要基于本質做事情,這通常不需要反復強調。所謂商品的問題、服務的問題、二房東的問題,只是形式上的偏離問題,效率上的偏離,同樣有環(huán)境的土壤;而今,新的技術條件去中間化讓產業(yè)鏈更加精簡,數據化讓交易成本更低,點對點讓溝通更加快捷,怎么你就認為這做的不是本質的事情呢?是的,“新”有很多事情是沒做好,但這并不值得被嘲笑吧?
3、你說新詞都很空,不靠譜,但所有進步的時代都是新鮮大于傳承,開創(chuàng)多于堅守。
我知道你遭遇過失敗,知道你嘗試了新的東西但沒效果;但你的失敗不代表“新鮮”的失敗,你的失敗不代表“新思維”不靠譜。我們眼中見過BAT們的發(fā)展,他們壟斷江湖卻絲毫不影響別人的新時代,我們沒見過多東西不代表不存在。你可以說,“在我的現(xiàn)有環(huán)境條件下,我發(fā)現(xiàn)有些新東西沒有用,我抱著一顆求知心,我怎么做才能有用”。新詞,濃縮了一個階段、一種事務的特征,我們可以不去了解,也可以自認為不靠譜,但我們的本心應該多給它些包容吧!
4、你說許多定義對現(xiàn)實來說沒什么鳥用,但我們該知道,許多事情的價值,在特定環(huán)境下才有能發(fā)揮。
如果講用處,過去的很多經驗今天也沒有用了,為什么我們要刻意回避過去的失效,而單單強調今天無用呢!關于用處,我覺得有兩個層次:一是認知層次,我們知道了某件事的前因后果,適應條件和定性特征等,以后評價資訊可以有些欣賞式的愉悅心;二是行動指導層次,我們知道具體的方法論,可以具體執(zhí)行并產生效果。我承認許多事情我并不特別清楚,許多新東西的大系統(tǒng)我們還不知道怎么做,而這正是這個時代才有的特征,當一切變的可知時,創(chuàng)新也該又來了!
此外,我們該知道,許多相同的本質,因為條件、環(huán)境、方法和路徑因子的差異,會延伸出眾多的結果;而從結果倒推,可能沒有一種方法是所有企業(yè)通用的,所以我們還要不斷的、更快的進行探索,新創(chuàng)客時代也支持我們更有效的探索,這些探索全人類都是有價值的,怎么成了沒有鳥用呢?
誠然,今天移動互聯(lián)網許多泡沫破滅,倒閉的企業(yè)開始增加,但如果長線的用成敗比來核定,如果用未來的價值效率來評估,我們該知道,不管個體還是行業(yè),我們都該感謝不斷創(chuàng)新的時代!
5、你說我就不喜歡這么多亂七八糟的新玩意,我覺得可以,但是否請你對時代多一些謙卑、包容之心!
許多事,我們可以說自己不懂,但我們尊重現(xiàn)實,可以少一些蔑視,尤其是面對年輕一族,大可以多一些鼓勵!很多事情我們并不喜歡,但我們不知道我們有時是不喜歡還是怕,可能我們對不能掌控革新的代價心存恐懼,可能是我們不能舍棄當下的擁有安全感。現(xiàn)實可能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我們堅持自己過去的觀念,我們也會遇到和我們一樣理念的顧客和同伴,但請原諒,下個世代的主流會繼續(xù)遠行,他們會沖擊我們的地盤,蠶食我們的擁有,擊碎我們的安全感,我們未來可能還有的機會,只是那片紅海里,我們會很壓抑!世界,不會因為某人的喜不喜歡而逆變,這是自然法則!
許多時候,我們爭論,可能爭論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態(tài)度。對于新,每個人心底深處都有公論,有強烈的獲知欲,只是有些事我們還是不能理解,“你老了,就該去死,你不行,就該讓路”,這說的有些殘酷,但哪個時代不是這樣更替呢?
我也沒有興趣讓你見新投降,亦或立即接受,亦或低頭認錯,畢竟我們都有自己的現(xiàn)實包袱,沒有新的條件,沒有新的系統(tǒng),所以我們可能不需要那么顛覆過去,也無法顛覆重來,但如果改良不能解決問題,回歸難以達成,我們還是要追求更有效率的新邏輯,我們贊同用當下用慎重的態(tài)度嘗試,但總有一天需要殊途同歸。
所以我希望與你論論,雖然立場不同,但最重要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差別在于,我主張用新零售的很多手段,你主張把過去的道路修好!而我們最終的可能都要達到的一致是:手段都很新,路也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