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專欄:線上線下融合被認為是未來趨勢,便利店空間小,與消費者距離近,電商平臺空間無限,與消費者距離遠,兩者正好互補。在大賣場和百貨關店潮下,唯獨便利店保持高速增長,近幾年復合增長速度17%,所以互聯網與便利店融合一直是創業投資熱點,僅僅在北京,就出現了全時、愛便利、鄰家、快捷健、便利蜂、愛鮮蜂和正大優鮮等新便利店品牌,而且都有線上線下融合概念。
一、電商整合便利店的5個方式
目前電商平臺整合便利店,大概有5個方式,分別是:
1、線上為線下引流: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下單,店員揀貨門店商品,快速送貨上門。
2、線下為線上引流:便利店承擔代購功能,消費者可在便利店訂購電商平臺商品,送貨到門店,消費者提貨。
3、線上為線下供貨:便利店在線上下單,電商平臺送貨給便利店,便利店陳列銷售。
4、便利店成為電商平臺的配送站點,替代配送站功能。
5、品牌背書:電商平臺為小店提供品牌背書,提高小店信任度,同時電商平臺通過小店,影響小店周圍的消費者。
線上為線下引流
關于線上為線下引流,不僅大型電商平臺有嘗試,各種創業公司也在這個方向奮進,比如愛鮮蜂就為小店提供快送工具,消費者在愛鮮蜂APP下單,小店送貨上門。愛鮮蜂曾獲得超過1億美金融資,但前段時間傳出裁員,傳出被惠民網收購的消息。
便利店送貨上門最大問題是便利店商品太少,消費者選擇空間有限,所以客單價低,通常便利店客單價只有10-20元,而大賣場客單價80-150元,兩者差距較大。
從便利店揀貨,送貨上門,來回15分鐘,人力成本5元左右,如果便利店毛利率25%,則最少20元客單價才夠配送成本。所以,如果考慮到其他成本,客單價最少50元以上才能盈虧平衡,但消費者很難在便利店籌夠50元的商品。
目前餓了嗎、美團外賣、淘寶到家等都有商超頻道,個體超市很容易入駐這些平臺,少部分愿意付送貨費,享受送貨上門的消費者被這幾大平臺瓜分。整合存量便利店送貨上門,這事難以成為獨立項目,難與綜合平臺競爭。
線下為線上引流
線下為線上引流最常見的做法是在門店放一臺觸摸屏的網購設備,消費者可在此設備下單,送貨到門店后消費者提貨。
現實的尷尬是很少有消費者用觸摸屏網購設備,因為基本人人都有智能手機,每家都有電腦或者平板,為什么要到門店用陌生的觸摸屏下單了,這類需求實在太少了。
線上為線下供貨
個體便利店的痛點并不在進貨,快消商品流通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各種大小經銷商,批發商都在為小店服務。
在很多行業,并非規模大就有競爭力,為什么個體超市遠遠多于連鎖超市,規模不經濟的現象隨處可見。
便利店成為配送站點
便利店成為電商平臺的配送站點也比較難,電商的配送時效與便利店的配送時效很難同步,一個電商平臺,50個站點就能覆蓋全上海,如果用便利店代替站點,可能需要500個便利店。雖然最后一公里距離消費者更近,但總倉到站點的工作量增大了,而且,如果便利店要配送訂單太多,那么便利店需要更大的面積,更多的人手,而便利店的成本遠高于配送站點的成本,并且爆倉的時候,一定會影響便利店的正常經營。
品牌背書
最后說說品牌背書。小店形象比較隨意,商品質量和服務都很難管控,特別是在農村市場,假貨現象嚴重。如果電商平臺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不能給小店帶來切實變化,掛了牌其實也只是掛個牌,而且掛牌小店出現這些問題,還容易被媒體報道傳播,對電商平臺品牌是傷害。
二、突破口暢想
便利店是成熟的零售業態,它在人流大的地方能滿足即時購物需求,在醫院、學校之類封閉場所也有價值。便利店與互聯網融合,要克服很多困難,并不容易。
隨著近距離快送興起,社區便利店會受到一些新零售業態的沖擊。所以,便利店在未來,會面對重塑和新價值挖掘的問題。
便利店要突破,要與互聯網融合,不是簡單地疊加電商平臺,而是從場景角度思考,重構新零售業態。
關于便利店重構思路,可以看“家樂福、沃爾瑪會被網上超市吃掉嗎?”相關內容節錄:
本套思路也是“重構”,網上超市與便利店(主營生鮮+水果+凍品)融合重構,產生1+1大于2 的效果。消費者用APP在網上超市購物,可在便利店(生鮮店)取貨,但不僅是把生鮮店變成網上超市的取貨點,而是兩種業態深度融合,具體解釋如下:
·生鮮店布局及貨架改造,四周靠墻貨架頂部(1.7米-1.9米)留出網購訂單的存放和宣傳處,這樣不占用生鮮擺放,而且有比較顯眼的宣傳效果;
·生鮮店為線上引流,網上超市APP可預訂生鮮店現場售賣的商品,第一天預訂,第二天根據預定訂單選商品,結賬時可享受折扣。預定能降低耗損,提升銷售額,這是折扣讓利來源,這樣做主要是為APP引流,吸引生鮮店的顧客使用APP,預定水果同時可下單網上超市任何商品(對于門店的折扣損失,網上超市節省的流量和配送成本可適當補貼線下);
·網上超市訂單包裝改變,放棄一次性紙箱,用塑料箱裝商品,每個訂單商品放到一個塑料箱中,每天集中配送到生鮮店,顧客取貨時,打開塑料箱,用塑料袋裝商品交給顧客。第二天總倉送貨到門店時,回收塑料箱。這樣做不僅顧客體驗更好,還能節省包裝成本,倉庫直接到門店,少了一次分揀過程,對商品保護也更好。
·放商品的塑料箱用封條封口,用芯片(RFID)感應技術減少清點交接過程,每個塑料箱都有編號,塑料箱的狀態,所放商品對應訂單,都在系統中有記錄,更精準更省人力;(目前網購紙箱包裹由于一次性使用,所以難以使用芯片(RFID)感應技術,分揀和交接效率低,準確度低)
·倉庫到門店集中配送,假如某門店今天有30個訂單,在倉庫配貨30個訂單,集中送貨到門店,和傳統網上超市配送相比,等于減少了最后一公里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商品到生鮮店后,APP有消息提醒,消費者可選擇到門店自提,或者另外付3元等門店集中送貨到戶,或者另外付5元讓門店精確預約時間送貨到戶,網上超市與生鮮店結合,能滿足消費者不同送貨需求;(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網購訂單都沒有真正做到送貨到戶)
為什么選擇生鮮店與網上超市結合?
一是因為大眾生鮮商品網上超市很難經營,線上線下經營商品不會沖突。
二是水果生鮮才是消費者最高頻的購物需求,如果消費者到大賣場購買生鮮水果,那么消費者很可能也會購買超市其它商品,這樣消費者在網上超市購物的可能性會降低,“生鮮店+網上超市”能形成閉環,基本滿足家庭所有消費需求;
生鮮店和網上超市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消費者到生鮮店取包裹時,也會為生鮮店帶來客流,生鮮店本身的客流能轉化成網上超市的顧客。
生鮮店現場銷售的商品,可以通過總倉配送補貨,和網購訂單一起送到門店,這能降低生鮮店進貨成本。
總結這套思路,是網上超市與生鮮店融合重構,降低流量成本和履單成本,提升顧客體驗,也能為生鮮店帶來客流,二者結合形成閉環,基本滿足家庭所有日常消費。
(來源: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成員 張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