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從2013年開始,百貨行業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自救之路,自救的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只要你帶足了錢和創意。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自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被“踩出來”的路。
中國百貨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76.6%受訪百貨實行自采自營模式。近62.5%受訪百貨企業現有的自采自營比例不到10%。此外,在中國百貨業協會調查的百貨企業當中,37.8%的企業擁有自己的自有品牌。
重回自營時代?
路有千萬條,中國百貨行業似乎選擇了一條“回頭路”。
自營對于百貨行業來說并不陌生,在百貨行業剛剛興起時,大多數的百貨公司都采用自營的模式,但是隨著后來圈地擴張快速發展的需求,百貨行業開始向聯營發展,并且在過去20年實現了快速發展布局,形成“一邊倒”的局勢。
但是2013年以后,傳統的百貨行業日子不再舒服,特別是隨著電商、購物中心和奧萊等新興業態的出現,讓傳統百貨的“死亡率”直線上升,搜鋪網商業地產研究院院長陸興泰告訴《聯商網》:“百貨行業受到的沖擊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電商的沖擊與回歸,運用價格優勢分羹市場,”但是作為“天兵天將”的電商并未傷到百貨根本,“購物中心和奧萊才是百貨的真正終結者,購物中心贏在是空間感、舒適感和體驗感,低進低出的奧萊則贏在了價格和效率,在這種情況下,百貨業績下滑的非常厲害,逼著他們去做自營。”
在這場生死較量中,百貨行業努力做出改變,增加自己的安全保護,金鷹、銀泰、天虹、新世界百貨、王府井百貨等都開始擴大自有品牌,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百貨行業自營品牌開始百家爭鳴的時代。
以天虹為例來說,天虹在2016年就完成了自營品牌Rain系列的系統搭建,形成女雜、時尚服飾、家居、兒童四大板塊的集合店品牌并且新增了3個代理品牌。截止目前,天虹已經與30多個品牌展開合作,同時天虹已經在旗下商場相繼開出了14家女雜集合館Rain&Color、14家家居集合館Rain&Home、2家品牌服飾集合館Rain&Co以及1家兒童集合館Rain&Kids。2016年天虹自由品牌銷售同比上升22%。
天虹自營品牌事業部負責人劉滌月告訴記者:“百貨自營是純粹的換角度的經營方式,回到真正的商品層面,回到消費者的需求層面,因此要有自己絕對的商品能力和經營能力,所以自營能夠幫助百貨提升商品力和經營能力,另一方面,百貨以前是商品渠道的唯一表達方式,隨著零售市場多元化的興起,這就要求百貨本身要有更聚焦的能力,百貨需要更高效的達成交易,但是百貨以前在商品聚焦等方面是缺少精英的,百貨自營能夠幫助百貨培養精英,提高商品的競爭力。”
同樣的,金鷹做自營也是為了做增量,金鷹商貿CEO蘇凱告訴記者:“要想做好差異化,一定要有可控的商業資源”。
蘇凱口中可控的商業資源其實就是自由品牌,放在金鷹身上,就是其G.LIFE系列。資料顯示,金鷹G.LIFE系列6大商業業態共有80多個品牌,這些業態可以部署金鷹10%-15%的面積,同時還能增加金鷹的聚客能力,“在客流被越來越分散的當下,百貨對商品力最大的訴求點,從毛利率轉移為聚客能力。我的商品吸引力越大,那我們的免費客流就越高,那我們獲取顧客的成本就越低。”蘇凱告訴記者,截止2016年底,金鷹自營商品業務銷售所得款項同比增長7.4%,銷售額達3.53億元。
銀泰、王府井百貨、新世界百貨等也通過集合店等多樣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自營主張。
取代還為時尚早
自營運動如火如荼的開展著,但是這對于百貨業而言,只是一道小小的波紋,聯營仍然占據著“霸主”的地位。
百貨自營與聯營的博弈從未停止,雖然自營品牌目前呈現百花齊放態勢,但是除了安得利、信譽樓、胖東來等“區域龍頭”外,目前中國的百貨行業還是以聯營為主,并且很可能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這是因為百貨自營發展中存在著的問題不容樂觀,特別是經營策略、人才和資金等問題,對于一直求穩不求險的百貨公司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陸興泰告訴記者:“自營為主現在時機還不成熟,這是因為百貨的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不夠,對買手、庫存把控方面不足,如果不提升專業運營能力,自營很難做大做強,盲目虧大自營的后果是部分百貨公司反而會出現虧損,”這樣的錯誤可能會讓百貨公司死的更快,同樣的在采訪中,天虹等企業也認為經營的難點主要出現在人才缺失和沒有系統的經營體系上,也就是說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首先就是人才問題,雖然買手制在百貨行業已經提出了很多年,但是目前我國的買手制行業并不完善,其主要問題在于缺乏專業性的買手人才,配套制度不齊全,這就導致了買手制的運營成效大大被削弱。
眾所周知,自有產品的主要功效就是可以釋放出被中間商拿走的利潤,完善百貨店的品類組合需求,提高競爭力,劉滌月告訴記者:“專業的人才已經成為百貨做自營行業的痛點,”確實,差異化的經營就意味著買手會選擇小眾品牌,而小眾品牌本身就意味著市場接受程度低,顧客培育時間長短等等不確定因素加劇了自由品牌投資的風險。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主打買手的百貨店紛紛關店,就連連卡佛、老佛爺都不能免俗,“不被顧客接受”是目前自營品牌面臨的主要問題。
自營品牌另外一個風險就是滯銷,也就是一旦賣不出去就會造成庫存積壓。
從已發布的2016年財報來看,像翠微股份這樣自營毛利率低于聯營毛利率的也為數不少,“自營毛利率低于聯營就是因為商品打折銷售造成的”,陸興泰告訴記者,而百貨店之所以會打折銷售,就是因為庫存清理不了。
而不管是人才問題還是庫存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經營管理問題,這也就導致了自營短時間內不會取代聯營成為主流方向。
不過在自營品牌的管理上也有經驗可以借鑒,以連卡佛為例來說,連卡佛采用的是買手+時尚顧問共同采購,據悉,連卡佛每季都會派出個人形象顧問隨買手團隊一同前往時裝周選貨買手關注數據和報表,形象顧問則補充消費者的偏好與需求,甚至是為客人進行預訂。
另一方面,連卡佛的布局更像主題百貨,用主題區域劃分來取代傳統百貨以品牌為單位劃分的標準,這樣的布局更符合年輕人的喜好。
這也是目前百貨自營可以借鑒的經驗,特別是其“買手+時尚顧問”的做法,看起來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死里逃生的價值
經歷劫后余生的百貨行業,反而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開始像多業態發力。奧萊、自營、百貨購物中心化一家主題百貨等新興業態開始迅速的發展起來,這就意味著百貨開始著力把競爭對手變成隊友。
王府井百貨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根據王府井2015年年報,未來3-5年內王府井將轉變為一個包含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三大業態,并且擁有線上自建零售渠道的全渠道零售商。其具體做法是體量大的門店向綜合百貨類購物中心轉型,體量小的百貨店向主題百貨、區域百貨轉型。
目前看來,王府井的轉型舉措已經成效初現,2017年一季度王府井百貨實現營業收入52.51億元,同比上升10.94%,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1.9億元,同比增長1.52%。
除了王府井外,大商、天虹等業績在一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百貨行業看起來已經開始“回暖”。
“百貨和超市更像是購物中心的兩大主力店,從整個商業角度來看,未來整個商業模式會趨向“大同””。陸興泰告訴記者:“百貨、超市、購物中心只是叫法不同但是都在改變,并且未來的內容會一樣,關鍵在于定位,了解自己為誰服務,所以未來百貨會圍繞消費者有很多核心東西要改變”。
這就意味著,不管商業名稱如何變化,百貨店要想在市場中“堅挺”,定位和消費者是關鍵,要變營運消費者為滿足消費者,永遠快消費者一步,只有具有這樣獨特的視野,百貨行業才能真正的“回暖”。
(來源:聯商網 羅秀玲)
- 該帖于 2017/5/11 12: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