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7年,各互聯網手機品牌走向海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其中,很大程度是因為國內手機市場已經陷入一片紅海。互聯網手機出海,是希望能在異國他鄉發掘新的藍海。
但是,仔細剖析互聯網手機的出海情況,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冰火兩重天。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解讀小米、榮耀、魅族在海外拓展的酸甜苦辣,給那些期望去海外淘金的互聯網手機品牌予以借鑒。
開拓階段:有的喜憂參半、蹣跚學步,有的已經攻入腹地
小米的海外拓展可以用“喜憂參半”來形容。早在2013年,小米委任來自谷歌的雨果·巴拉負責國際擴展,這位業界名人為小米也非常努力。然而,幾年后的小米海外市場,差強人意,巴拉本人也選擇了在今年1月離職。
印度是小米做得比較好的市場,據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的統計數據顯示,小米目前是印度市場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但在其他地方,小米就沒有那么順利。在巴西,2015年夏季小米進入該國市場。但是一年后,小米關閉了巴西辦事處。據當地媒體報道,小米在巴西一直虧本銷售手機,因不堪重負終于退出。從目前來看,小米的海外拓展還是主要集中在和中國幾年前市場情況相近的印度、東南亞、拉美等發展中地區。
如果說海外的小米是兒童,那么魅族則是嬰兒,還處于蹣跚學步階段。2016年,魅族銷售了2200萬部手機中,海外的只有200萬臺。在海外分布上,魅族也主要集中在南亞、東南亞、東歐等發展中地區。最近,魅族又進軍俄羅斯市場,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總體還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
另一個重要的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則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段位。雖然2013年底榮耀才剛成立,但僅僅兩年多的時間里,就在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突破,其中不僅有發展中地區,更有歐美等發達市場。榮耀7、榮耀8等旗艦機型在法國、美國等市場都創下了銷售記錄。去年底,榮耀總裁趙明宣布了一項重要舉措,即聚焦歐美等核心國家的海外市場策略,將市場做深做透。
當魅族、小米還在發展中地區探索時,榮耀已完成了全球布局并進入到深耕、聚焦的第二階段,真的是冰火兩重天。
開拓策略:靠低價,還是內功?
互聯網手機品牌開拓海外的策略也大不相同。基本上,他們都選擇復制在國內的發展策略,畢竟這樣做非常的輕車熟路。
小米依然走性價比路線。5月9日,小米在墨西哥召開官方發布會,宣布正式進軍拉美市場,發售的也是低價的紅米Note4、紅米4X等千元手機。在印度市場,情況也差不多。從印度排燈節的銷售情況來看,紅米3是印度電商平臺Flipkart銷量最高的手機,紅米Note3則是Amazon India平臺銷量最高手機,都是小米的低價系列機。魅族則選擇走文藝路線,在俄羅斯魅族更多的是集中宣傳自己的文藝氣質,走顏值路線。
然而,性價比路線在國外遭遇了困境,尤其是在發達市場。即使在印度這樣和中國當年較為相似的市場,低價也是個雙刃劍,雖然短期可以帶來較高銷量,但是長期來說卻是毒藥,不僅因為產品品質會影響口碑,而且會損害其未來向中高端的拓展前景。
榮耀走的是品質與創新并重的路線,這和其在國內的發展策略也一脈相承。榮耀對其產品有嚴苛的測試標準,最常用的電源鍵和音量鍵都會進行100萬次的按擊測試,是行業普遍實行標準的五倍以上;榮耀的長期溫度循環測試項目,會將開機狀態下的手機放到零下20度到零上55度的驟冷驟熱環境中做240個循環,是行業的3倍以上。諸如此類的測試不勝枚舉,都是直接對標歐美標準。正是因為對品質和創新的高標準、嚴要求,榮耀才能征服對產品要求苛刻的歐美發達市場用戶。
在價格上,相比小米的低價策略,榮耀在海外定價則比國內還高,如榮耀V9海外價格比國內還貴千元,暢玩5X的歐洲價格(229.99歐元)超出中國市場價格(999元起)70%。但是即便如此,相關產品在海外銷量不減反增,這也體現出了品質的力量。
在渠道策略上,大家也不盡相同。小米最近的策略是開始將線下的小米之家向海外復制,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小米之家已經開通,未來還將計劃在印度開設100家,這個數字比國內還要多;魅族也是在東歐加緊開設線下體驗店;榮耀則是堅持自己,選擇與渠道合作,兩條腿走路。如在歐洲市場,榮耀與Amazon、EURO、Alza、extremedigital等大型平臺合作,建立了購銷和店中店等模式。
出海熱的冷思考:中國制造?中國質造?中國創造?
互聯網手機品牌紛紛出海,對于Made in China國際化是一件好事,但在這股出海熱中,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冷靜的思考。
中國造手機的國際化,已經不是簡單的“中國制造”走出去,而是應該走向“中國質造”。不可否認,當年的廉價中國產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中國制造的名聲,這時候為了持久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就一定要堅持品質這條防線,保證產品質量過硬,在創新上實現突破,逐漸走向中國質造、中國創造。
就像我在之前文章里寫到的,互聯網品牌在國內正在遭遇困境,一些品牌前期過于注重性價比的策略的惡果正逐漸顯現。既然低價策略在國內行不通,就應該及時糾正,避免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再走失敗的老路。否則,損害的不僅是自己在海外市場的未來,更會影響整個中國品牌的形象,得不償失。
- 該帖于 2017/5/19 9:1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