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共享單車太火了,火的讓人感覺到有點后背發涼;火的讓人感覺這已不再是單純的共享單車行業競爭了,而是跨越到意識對攻了;火的讓人感覺到自己不騎共享單車,都感覺對不起科技的進步了。說實話,共享單車這個盤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操作了的,因為它已經偏離了傳統的市場發展軌跡,正在上升為用意念進行驅動的階段了。
記得上個月底去韓國參加全球產業革命峰會演講,偶遇國內某互聯網數據服務商代表,他向我展示了共享單車的日活躍量后臺數據,數據對比顯示摩拜的使用量遠遠超過ofo小黃車。這是一個事實,一個基于該公司通過全網監測獲得的客觀數據事實。當然,有的人說這個并不能直接說明摩拜就比小黃車好,但如此大的日活躍量幅度之差,足夠說明其實ofo小黃車的市場并不盡如意。所以,媒體上那些宣稱ofo小黃車市場第一的軟文稿子,看看就行了,千萬別當真。
有人肯定會說,你說的這些純粹是在自我意淫,并沒有足夠的證據。那我接下來通過其它維度再為大家分析下,希望關注共享單車經濟的朋友斧正。
市場與政策間的不協調 導致ofo渠道拓展緩慢
據相關新聞報道,ofo小黃車近日在青島、三亞、濟南、蘭州等13個城市的市場投放已經被當地官方強制請出,理由在于未被當地政府官方批準許可,屬于私自投放。這種主觀上的強制投放,筆者認為一來間接說明了ofo拓展更多市場的急切行為;二來從側面上看,其并未主動與政府協商或者并沒有與政府達成一致,這樣的投機行為還是相當危險的。
當然,當地政府對這一投機的市場行為及時制止是正確的。畢竟,面對橫沖直撞進入市場的不可控因素,如果亂停亂放,一方面嚴重阻礙了交通的正常流動;另一方面對用戶甚至第三者都可能會造成安全隱患,尤其是在賠償等相關條例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
市場與政策間的不協調,導致了ofo小黃車的各地滲透緩慢。眾所周知,在互聯網時代,講究的是以快制勝,迅速的跑馬圈地,一來可以培養和強化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度和沉淀忠誠度;二來可以快速建立行業壁壘,通過不斷的運營構建護城河體系,讓其它競爭對手很難涉足其中,當然,這個最重要的前提是產品本身質量要足夠好。說實話,你覺得ofo小黃車的質量和使用體驗好嗎?
科技驅動的是持續運營落地 而非公關泡沫滿天飛
今天,筆者看了一篇新聞,說ofo要聯合某公司一起發射衛星來提升其定位及數據監測能力。說實話,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站在產品的角度來看,以未來的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所謂“黑科技”來解決目前遇到的所謂非高科技問題,難免有點大題小做之嫌。畢竟,人家摩拜的定位為啥沒有依靠衛星,就能最大程度解決掉呢?這種泡沫的公關方式,還是讓我忍不住吐槽的。又聯想到前兩天ofo小黃車邀請上百媒體參觀其造車工廠之事。產品質量網上吐槽一大片,記得之前我用過一次ofo,騎上去左腳直接踏空,一看是腳蹬子沒有了,差點....本來產品就沒有什么高科技的成份在里面,不知道邀請這么多媒體人過去是看啥的。
科技驅動應該講究的是助力企業持續運營落地,為人們帶來體驗上的升級。這個從摩拜與中國聯通及各大銀行的合作就可以看的出來。通過與多方合作,打造規模級流量入口,然后利用創新的方式進行用戶留存,從而實現用戶在體驗上的升華,這種落地的商業模式應該是值得業界學習的,一直依靠公關來吸取眼球的商業模式注定是長久不了的,畢竟,用戶是不買單的,充其量娛樂了下大眾而已。
密集的新聞宣傳,密集的活動曝光,雖然是公關的形式,雖然對品牌有一定的加持,但這種形式并沒有為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實質價值,所以這種所謂的公關,只能說是脫離了市場的公關手段,泡沫相對來說比較大,可能引起用戶心理預期與現實體驗的落差,最終導致自己的被動。
建議回歸市場 提升用戶體驗和自身技術才是王道
京東之所以做的好,是因為一直推崇用戶體驗為核心;摩拜之所以做的好,是因為一直以科技為手段來為用戶提供體驗上的升級;ofo之所以做的這么“好”,是因為一直媒體公關包裝的不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基于用戶體驗為出發點的企業會越做越好,數據沉淀的質量也會越來越純,越來越具有價值。當ofo猛然回頭,或許才會發現遠離市場付出的代價是多么的巨大。
提升產品品質,提高自身技術,賦予共享單車長周期的使用屬性,縮短產品維護周期和成本,基于用戶體驗去做優化,理性回歸市場,才是ofo小黃車當下需要做的事情,當一切水到渠成了,那么品牌的效應也就開始顯現了。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希望ofo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