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國連鎖業(yè)協(xié)會舉辦了一場中國便利店大會,盒馬鮮生創(chuàng)始人侯毅認為,線下向線上導流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存在。
侯毅這句話實際有點模棱兩可,他沒有全然否決,還留了一個尾巴——“少數(shù)成立”,什么情況才叫“少數(shù)”?這一點他沒有給出答案,因為他自己也在摸索。另外,這句話打擊的范圍也有點廣,實際需要因行業(yè)而異,便利店什么情況下才叫“少數(shù)成立”,餐飲店呢?家政店、維修店、美容美發(fā)店……等等,肯定不同行業(yè)有各自行業(yè)的特殊性。本文且就胡謅一下便利店的“少數(shù)成立”吧。
侯毅說三種場景下便利店仍有發(fā)展空間:一是離家庭近的社區(qū)店,二是離上班族近的商務寫字樓(商圈)店,三是來往人流頻繁的臨街店。這三個場景都有一個關鍵詞——“位置”。把侯毅的話往里再看一看:因“位置”而生存的便利店,他們實際解決了用戶什么需求?或者說,為什么因為位置的顯要,便利店依然能夠在移動互聯(lián)網如此便捷的電商環(huán)境下存活?
實際上,便利店解決的不是人們便利的需求,而是即時。想要便利,京東、淘寶、天貓、餓了么、美團……哪個不便利?標準化商品,在線下買和在線上買能有多大差別?根本不是便利的需求,是即時!我走在路上渴了,看到前方有個便利店,我上前去買了一瓶飲料,由于太涼噴了身旁美女一臉;家里沒有醬油了,我走下樓,花個10分鐘買了瓶醬油回來,路上還同隔壁老王切磋了一下拳頭;中午休息時散步,我看到便利店有蘋果,買了半個,店老板一臉懵逼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另外半個……這些需求多數(shù)是即時的,想到即得到,如果靠京東、天貓,可能第二天我已經改主意了。
在即時需求的基礎上疊加服務,豐富消費場景,實際是豐富“即時需求的場景”。比如便利店里增加了便當、水吧、針線、彩票、大保健(這個沒有,不能亂說)……這些需求一部分是當時看到就想得到,另一部分是回去后想到就要馬上得到,然后再專程去便利店消費。因此,這也可以解釋順豐嘿客為什么要拿10億元打水漂玩,他拿ipad給用戶消費,跟在京東、天貓上沒區(qū)別,人們想要的不是便利需求,是即時!
說清楚了用戶需求,再來看何謂“多數(shù)不成立”?
把線下即時消費的用戶導流到線上,目的何在?當然是想讓用戶沉淀下來買更多東西。是,你便利店的目的想清楚了,用戶沉淀下來的動力想清楚了么?憑什么把刀架在用戶脖子上,用戶也不肯下線?
難道上面真的有大保健?還是每停留一分鐘,便利店就往用戶卡里打一塊錢?
你會說,這上面有很多服務和商品啊,很便宜,還送貨上門。謝謝,我現(xiàn)在不需要,等我需要了再聯(lián)系您(這話聽著很耳熟吧,對了,便利店APP跟推銷約等于了)。行業(yè)的斷層就出現(xiàn)在這里:線下的人會碼貨,但不會線上運營,不會調動用戶氣氛;線上的人會調動氣氛,但不會碼貨,不知道推送哪個商品恰恰是用戶當時就想要的。所以,很多鼓吹大數(shù)據(jù)的,采集的消費數(shù)據(jù)是用戶已經消費過的,暫時不需要新貨的數(shù)據(jù),就跟某東一樣,我已經買了個手機,至少半年內不會換新機子,可我一登錄,就給我推薦新手機,是覺得我錢多買手機擺火車玩么?
而且這個所謂大數(shù)據(jù),描繪用戶畫像,計算用戶消費行為,等等,至少現(xiàn)在看來都是扯。我在路上渴了,上你家買瓶王大爺牌百事可樂,你就覺得我認準王大爺要搞基么?所謂數(shù)據(jù),都很片面。窺一斑不一定能見全豹,也可能是豹皮大衣。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互聯(lián)網人玩銷售,都喜歡燒錢,因為燒別的東西人家沒興趣,燒錢多好,火光沖天,搞不好還能撿幾張遺漏沒燒的錢。
因此,線下往線上導流,一定要想清楚“用戶停留在線上的動力是什么”。微信為什么舍不得刪,因為上面有很多朋友,有朋友圈可以裝逼,可以發(fā)紅包裝土豪。陌陌為什么舍不得刪,因為上面有很多帥哥美女,一言不合就啪啪(現(xiàn)在好像啪啪退居二線了)。
所以,你想清楚了么?
- 該帖于 2017/5/23 10:4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