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亞馬遜搞了個概念性的無人商店Amazon Go,恰逢在中國便利店成了“新風口”,于是探索無人便利店的人多起來,形成了一股新的“淘金熱”。
以筆者的孤陋寡聞,也聽說了好幾種:如高鑫零售研發的繽果盒子,互聯網企業wheelys投入的Moby店,居然之家搞的EAT BOX……
據說有的自建了營運系統、對標跨界經營,有的能夠自動駕駛、自動送貨,有的支付甚至無須手機……
對零售新技術的發展、新生事物的問世,我們應予關注、欣賞、包容,畢竟AlphaGo打敗人類的世界冠軍,AI技術也被視為最有可能替代移動互聯網的技術,人工智能與零售的結合,的確有可能孕育出全新的零售形態,有可能改變甚至顛覆現有的零售生態。
但是,如果只是作為一門生意,至少在現階段,需要非常謹慎,審慎投資,不宜盲目跟風。市場如戰場,講究的是接地氣,領先一步半步可能是“先驅”,但搶跑二步三步就可能成為“先烈”。
筆者感覺,極具科技范兒的無人便利店無疑自帶光環和流量,噱頭十足、顏值很高,有可能成為“新風口”,吸引大批風投,但它不可能成為零售的主流,最多也只是一種補充,而且,至少在現階段,要賺錢很難。理由如下:
首先,技術還不夠成熟
新技術在市場上的應用應該經過反復試驗、可行性論證,目前的無人便利店可能還是一種“臨床試驗”階段。
如果技術足夠成熟、完美,亞馬遜的Amazon Go為什么不大規模鋪開?人們看好它,可能更多的是對未來的預期。
在圍棋領域,AlphaGo的確一再打敗了人類冠軍,但這并不代表AI技術可以全面戰勝、替代人類,在零售場景中,一些人類習以為常的簡單細節,在機器那里可能異常復雜。
比如,有的無人便利店有進店人數的限制,人一多就分不清誰已結賬、誰未付款;有的有購物數量的限制,超過上限就不能結算;據說某店幾人進去之后,商品一片狼藉,機器的自動維護能力不如預期。
還有,商品損耗如何防范?會不會有人利用技術漏洞偷走商品?這可能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卻是現實的問題。
至于人店交互、自動駕駛,筆者認為那畫面恐怕不怎么好看。好像日本的機器人是做得最好的吧,但與人交互也常常答非所問,商店與人交流,恐怕與購物網站的自動客服差不多吧。
至于自動駕駛、送貨上門,目前好像只有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拿到了上路牌照吧,你想送貨,交警讓上路嗎?小區保安會讓你進門嗎?
其次,成本過高
發展無人便利店的初衷,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降低成本,但在現階段,這個目標還很難達到。
據說一間20平方的無人便利店需花費成本20萬元,平均每平方10000元,遠高于夫妻店的1000元、便利店的2000元和7-11的4000元。
如要實現“即買即走”,還得使用無線射頻技術,據說嵌入的IC標簽,單價每個1元左右。這對客單價僅十幾元、二三十元的便利店,難以消化。
據說每5個左右的無人便利店就需1名補貨員維護,如此看來,“無人”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事實上只是減少用工,人工成本依然存在。
而且,無人便利店也需要租賃成本——你總得找地方安置它。
無人便利店的最佳安置點可能是校園、醫院、高檔小區,這些地方寸土寸金,土地租金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再有,無人便利店必須有強大的后臺,系統維護、人工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簡單估算,無人便利店成本事實上可能遠高于普通便利店,而由于面積較小、銷售較低(某無人便利店負責人樂觀預估日銷1500元,并稱10個月即可收回成本),短期內根本無法消化高額成本實現盈利。
在北京,一家70平方的便利店日銷5000元尚難盈利,20平方、日銷1500元的無人便利店的坪效與其大致相當,要做到10個月收回成本,連我這樣的外行都感覺像個笑話。
最后,所謂“痛點”可能是偽需求
據說,除了降低人工、租金成本外,無人便利店能解決“24小時服務”、“免排隊”兩大痛點。
前面說過,無人便利店由于面積較小、用人不多,的確可以減少一定的人工、租賃成本,但是,這減掉的成本可能還不及高投入、大后臺、新技術帶來的增加成本。
此外,24小時在一線城市早已實現常態化,自動售貨機也解決了一部分即時性消費需求。
至于排隊,這對很多便利店來說,是一種罕見的場景,可能根本就是偽需求。
縱然生意好的,現在的支付方式這么多,自助結賬技術也很成熟,便利店完全可以通過技術而非借助無人店解決。
綜上,筆者認為,與其投資無人便利店,不如把一些技術應用到現有便利店,這樣不僅成本更低、風險更小,“無人+有人”的混合模式,也可以彌補現階段技術的不足,走起來顯然更加穩健。
當然,無人便利店作為高新技術的集大成者,肯定會吸引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的關注與嘗試,但它同時也會把很多老年人拒之門外,它可能自帶話題和光環,但至少在現階段,未必是一門好生意。
知名零售職業經理人“超市老萬”日前撰文指出,“無人便利店最多只是一場夢”,他認為,從效率、維護、防盜等諸多維度來看,自動販售機是更好的替代方案。
總體上,筆者贊同萬總的判斷,至少在現階段,我不看好無人便利店的盈利能力;至于未來,應該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可能成為零售業的一種重要形態,但呈現的方式,我覺得更可能的是將技術嫁接到便利店之中,而不是以盒子的面貌出現。
(來源:聯商網百人薈成員老笑)
- 該帖于 2017/7/7 13:5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