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多月前,作為粉絲運營與服務平臺的粉絲網成功完成B輪1.5億融資,估值10億,這一事件使粉絲這個龐大的經濟群體在大眾面前狠狠刷了一次存在感。
乘著近十幾年互聯網在我國快速普及的東風,粉絲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效益。隨手翻翻娛樂新聞,粉絲為偶像斥巨資應援的例子比比皆是。士力架攜手TF Boys出售的新包裝產品,上市一小時內銷量過萬;鹿晗首場演唱會門票32秒內迅速售罄;粉絲將40000平方米的月球地皮作為生日禮物贈給易烊千璽……除此之外,還有眾多以小鮮肉作為封面的時尚雜志紛紛創下驚人銷量,粉絲經濟早已成為經紀公司和眾商家最看重的一個部分。
正如吳曉波曾說的,一種新的互聯網造星模式開始沖擊中國的娛樂經濟。而“娛樂經濟”當然不僅僅指娛樂圈經濟而已,粉絲經濟已經滲透到體育、電競、手機、汽車等多個領域。
互聯網助力下,粉絲群體成為娛樂圈富有潛力的市場
其實從2005年開始,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各類選秀節目出現后,粉絲就表現出了強大的戰斗力。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的調研報告顯示,2006年四檔選秀節目的各環節價值超過38億元,對社會經濟的總貢獻達到76.89億元,其中兩個節目的短信投票總共有1600萬條之多。這段時間粉絲經濟的概念雖還未出現,粉絲的力量卻已不可小覷。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粉絲圈漸漸職業化,他們長期自愿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為自家的偶像宣傳應援。這些人中,有負責拍攝的攝像組,有負責修圖的美工組,有制作視頻的視頻組,還有策劃各類活動的應援組,更有被戲稱為“水軍”的宣傳組……大量的人員和精細的分工使得每個飯圈宛若一個巨大的公司,他們帶來的粉絲經濟更是成為一塊巨大的蛋糕。
而有市場就會有需求,于是大量針對追星族們的互聯網產品出現了。音悅臺可以說是最早利用粉絲經濟成長的產品。與音樂播放器不同,音悅臺主打的是高質量MV和粉絲自制視頻。由于填補了當時市場的空白,音悅臺迅速在粉絲群體中占領一席之地,由音悅臺推出的音樂V榜更是眾歌迷心中的權威。短短幾年,音悅臺的用戶破千萬。而從2013開始舉辦的音悅臺V榜年度盛典也給音悅臺帶來了不少的盈利。據悉,今年四月的音悅臺V榜年度盛典采取付費投票模式,僅EXO一家粉絲就砸了近200萬元。
除此之外,還有以提供明星資訊為主業務的各類APP。首先,有為粉絲提供明星的最新動態、海量高清圖片及視頻資源的資源型APP,這類APP主要依賴互聯網建立粉絲交流社群,提高用戶對產品的依賴性。同時,有直接與明星簽訂合同的簽約型APP,他們為粉絲提供第一手獨家資料,極大地拉近了粉絲和偶像間的距離。另外,還有為粉絲提供反黑、打榜快捷通道的服務型APP。無論是何種APP,他們都瞄準巨大的粉絲市場,以差異化策略力爭獲得海量的粉絲用戶,為流量變現打下基礎,如今的粉絲群體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極大潛力的市場。
跳出娛樂圈,粉絲經濟對多方領域的滲透也正在加劇
提到粉絲經濟,娛樂圈的那些事固然是不可繞過的話題,但除此之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背景下,粉絲經濟已經在其它領域也創造了不小的價值。
一,風靡全國的電競屆就有粉絲在為其造勢推波助瀾
提到電競,就不得不提直播了。直播平臺是電競選手展現個性和魅力的窗口,也是大眾與他們接觸的重要渠道。網絡公司仿造娛樂圈的造星模式,從電競選手中尋找有潛力的人,通過直播平臺將其培養成明星解說員,然后電競選手從幕后走向臺前,擁有了眾多追隨者。有粉絲就意味著有流量,于是為了將流量變現,明星解說員以個人名義開設線上、線下店鋪,由公司負責店鋪運營。此時,粉絲經濟開始發揮作用。明星解說員憑借個人的號召力,在直播或社交平臺上做廣告,不斷將粉絲導入店鋪消費。
同時,電競明星自帶流量的特質也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如三月份開播的《Lying Man》第六季第一期,就創下了399萬人同時在線觀看直播的記錄。主播們在節目中酣暢淋漓的游戲場面大大提升了眾粉絲們的興趣,狼人殺也再度成為時下最流行桌游,同時數款狼人殺主題的手游APP也受到玩家追捧。除此之外,擁有近200萬微博粉絲的電競名人JY名下的狼人殺桌游店,開業首日營業額就高達100萬,粉絲經濟在電競領域的作用可見一斑。
二,粉絲經濟已默默打開了體育屆的大門
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互聯網上滿是對奧運健兒們的報道,各類采訪視頻讓大家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于是,許多運動員憑借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大波迷弟迷妹,絲毫不遜色于娛樂明星。此時嗅覺敏銳的商家們迅速將粉絲經濟的策略運用到體育屆。前有“洪荒少女”傅園慧丟手機事件后,四家手機廠商爭相免費送手機,后有孫楊人氣不斷升溫,以陽光積極的形象和奧運冠軍的身份,成為361°、北京現代、華為榮耀V9等多個品牌的代言人。還有賽后被大家稱為“藏獒”的張繼科登上《乒乓》雜志副刊,使得往日無人問津的雜志銷量在一天內突破一萬。
而最擅長把握時事熱點的各種綜藝節目也紛紛向奧運健兒們拋出橄欖枝。國乒隊多位隊員先后出現在《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等節目中,孫楊成為《真正男子漢》第二季常駐嘉賓,傅園慧在《今夜百樂門》、《歡樂喜劇人》、《越野千里》頻繁露面……有粉絲就有關注度,有關注度就有收視率,所以藏在運動員們身后的粉絲經濟是將他們送上電視熒屏的巨大推動力。
此外,粉絲經濟還在多處有不俗表現。
2012年,汽車商奧迪公司在發布會上明確宣布,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客戶,而是粉絲;2013年,《羅輯思維》首次會員招募,成功在六小時內吸引5500名粉絲付費成為會員;2014年,粉絲經濟營銷達到頂峰的小米手機進軍印度市場……由此可見,粉絲經濟早已打破了娛樂圈的界限,成為各行各業的心頭好。
粉絲經濟重營銷輕內容易遭反噬,想占領市場還需穩中求勝
粉絲經濟是商人們眼中巨大的蛋糕,但是隱藏在粉絲經濟背后的風險也是巨大的。《粉絲力量大》一書中曾有提到,“粉絲經濟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由消費者主導營銷手段,從消費者的情感出發,企業借力使力,達到為品牌與偶像增值情緒資本的目的”。誠然,粉絲經濟這種被情緒化主導的消費模式,一旦產品或偶像引起粉絲反感,便會造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娛樂圈中有“人設崩塌”一詞,用來形容偶像某些行為與傳遞給大眾的形象完全不同的現象。一旦人設崩塌,粉絲經濟將大打折扣。輕則電影票房低迷、歌曲銷量下降,重則淡出大眾視野,從此再難翻身,這種例子,實在不少。
而承載著粉絲巨大期望的明星產品也容易被粉絲經濟反噬。
起初,主打粉絲經濟的小米手機早期采取網絡直銷的模式,輔以饑餓營銷的策略,打出性價比最高的名號,迅速收獲大波米粉,更是在2012年創下6分5秒賣出10萬部小米手機的記錄。
但是,走過上市初期的火爆后,小米手機在2016年突然陷入銷量下降的危機,與2015年同期相比降幅超過30%。因粉絲而盛的小米手機,也因粉絲而頹。
首先,小米沒有把握好線下市場的布局,過分高估在線直銷的作用,錯過了發展潛在用戶的機會。其次,幾代小米手機的更迭都沒解決手機發熱嚴重的痛點,用戶的反饋得不到解決,成為小米掉粉的“隱雷”。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新的小米產品沒有達到用戶的期望。顧客滿意度等于產品實際體驗與顧客期望值之差,當這個值為負值時,小米也就沒有了留住粉絲的理由。
不過目前事情似乎有了轉機,最新數據表明小米實現銷量逆轉,在今年第二季度重返全球市場份額前五,這與小米戰略的調整不無關系。專注科技研發、發掘潛在市場、國際市場布局都是小米打贏這場翻身仗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做粉絲經濟看起來沒有門檻,但實際上門檻很高。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活下來,至少要有特色功能、粉絲資源、明星資源、資本投入之中的一個,并且深諳粉絲心理,粉絲經濟無疑是門好生意,但你得懂才行。
無論藝人、產品還是企業,粉絲經濟都不是一勞永逸的體系。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任何廣告和噱頭都只能暫時吸引關注,塑造品牌比捧紅品牌難得多。粉絲喜歡的從來不是廣告內容,而是他們真正能夠得到的東西。因此,企業在利用粉絲經濟的同時,更需要穩中求勝,用心制作質量上乘的產品才是留住用戶并將其轉換成粉絲的關鍵。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國際市場布局都是小米打贏這場翻身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