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今年,小程序完全火爆,自帶環繞立體聲唱成了移動電商市場的主旋律。小程序隨著一路關注中全面開花,從今年1月到11月,用戶快速增長達60%,4月達到最高96.3%,至11月,已經達到2億使用人數,使用時長也成幾何倍增長。小程序生態圈的構建中,公眾號作為小程序的一個主要流量入口,肩負著拉新和留存兩大功能,在11月出的小程序白皮書中未來小程序的七大趨勢之一,便是公眾號轉接小程序會釋放更大能量。這也不禁讓人思考如何打造小程序+公眾號,實現內容、社交、電商之間的互補。
小程序在社交生態中相互助力
微信一直想做社交電商,而對于人們的消費行為和心理的掌握也讓微信創造出了巨大市場。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微信自己構建的社交關系網,由于朋友圈的私密性和公眾號的內容至上,反而讓人們對于廣告和軟文產生反感。社交電商是未來也是微信無法放棄的,如何恰如其分的轉接各種功能而不會讓人們在跳轉中流失的電商,這便是小程序。成都微信小程序開發可以找成都微三云,功能多,模式多。
小程序本身具備輕便不臃腫的特性,且富含工具思維,讓人很容易接受,能夠達到快速拉新的功能。這便是輕應用的優勢,小程序的產生是一種工具思維,它具備更加高效完成一項任務的作用,幫助人們快速在碎片的時間達成銷售。
部分流量入口
為了構建社交電商生態,微信在維穩同時快速增加小程序的流量入口(至今46個),包括線下掃碼、附近小程序、搜索、發現、群小程序、公眾號關聯、公眾號文章插入小程序、公眾號文章廣告,其中僅僅公眾號內容就占據了6個入口。從公眾號進入的流量,不算用戶分享都占據20%,特別是在生活服務小程序,是最高的流量入口占據24%,由此可見公眾號對于小程序生態的強助力。
小程序+公眾號,多營銷功能打造粉絲經濟
小程序從發布起就由于隨用隨走而被眾人詬病其留存能力,雖然小程序的“隨走”在列表中可達成復購,留存率遠遠高于一個被輕易放置的APP。但對于在微信流量體系建立下的小程序,更深入挖掘公眾號互導能力才是提高用戶粘性的王道。
第一,生活服務類小程序更依賴公眾號的流量,正如零售類46%流量靠分享,餐飲類25%流量靠掃碼進入,生活服務類小程序是一個對于用戶位置有局限,且用戶成為粉絲后會長期重復購買產品的行業小程序。第二,成都微三云小程序真正做到了與公眾號的全方位打通,幫助商戶把用戶都變成粉絲。
針對公眾號營銷,推出了微投票、紅包、砸金蛋、刮刮樂、幸運大轉盤、魔法星星、我的寶箱、天天看開心釣等多種營銷模式。將公眾號和小程序鏈接起來,公眾號累積粉絲導入小程序,加強商家與用戶之間互動,實現強社交裂變。利用公眾號內容營銷提升客戶品牌認知度與忠誠度,幫助商家拓展精準用戶,刺激銷量并實現品牌傳播,輕松實現粉絲經濟。
比如一個美容美甲店的老板小麗,她運營著一個公眾號,定期推一些資訊和美甲顏色,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公眾號粉絲。那么公眾號粉絲該如何變現呢?如何實現從內容到購買的鏈接?
小麗可以注冊個小程序,引導公眾號粉絲去小程序中預約服務或購買商品,還可以積累附近的小程序中導來的流量。
在此基礎上,小程序更進一步,提供了豐富的公眾號營銷活動。小程序后臺設置一個砸金蛋活動,獎品設為優惠券和積分,后臺導出的鏈接放在公眾號的菜單欄中,當粉絲在公眾號中瀏覽內容時,也可以參與互動游戲,通過砸金蛋游戲獲得獎勵,在小程序中消費使用優惠券或積分,達成流量回導。
微信本身的社交屬性對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心理都有很大的把控,與公眾號全面打通后,商家憑借公眾號優質內容吸引用戶,產生消費欲望并留存,粉絲可以通過分享商品達成社交并獲得商戶獎勵,你的粉絲既是你的客人,又是你的銷售,達成口碑傳播,樹立品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