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作為連任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長期關注傳統制造業創新發展、制造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我國貧困地區青少年健康成長、進城務工人群融入城市生活等社會熱點話題。今年,丁世忠代表又向大會提交了兩份建議:一份是《關于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推動體育用品產業轉型升級的建議》,一份是《關于通過“扶體扶智”深化精準扶貧中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建議》。
建議一:關于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推動體育用品產業轉型升級的建議
“未來,中國品牌走向國際市場,靠的不再是低價,而是靠商品品質、價值和品牌,從價格競爭走向價值競爭和創新競爭,這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新路徑。展望未來,要成為真正的’大國品牌’,就要有與國際水平比肩的創新能力,成為勇于創新、鼓勵創新的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專業化、高值感、國際化的商品,實現由’消費者買得起的品牌’向‘消費者想要買的品牌’轉型升級。”丁世忠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的發言。
在建議中,丁世忠分別以“加快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體育用品行業技術創新體系”、“降低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成本”、“推動建立國家級的體育用品行業創新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加大運動鞋設計人才培養,培育自主創新型人才”四個方面闡述了其觀點。
畢竟,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以來。過去五年,“創新驅動”成果顯著,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第17位。在邁向工業4.0的進程中,“中國制造”要從過去的“價格競爭”走向“創新、創意、價值競爭”,核心驅動力就是“創新”,體育用品制造當然也不例外。
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2014年國家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特別是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創新發展”已經成為“十三五”時期體育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近兩年我國體育產業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以冰雪產業為例,以北京成功申辦2022冬奧會的契機,國家提出“3億人上冰雪”,2025年中國冰雪產業規模將達到1萬億,占體育產業總規模的七分之一。
然而,在體育產業繁榮背后,體育用品、體育鞋服制造等傳統行業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創新平臺缺失,創新人才不足嚴重困擾體育用品行業轉型升級。
建議二:關于通過“扶體扶智”深化精準扶貧中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建議
關于第二點建議,丁世忠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表示:“實施精準扶貧,就要’體智’雙扶,在貧困地區設立’體育扶貧’專項基金,發起并推動青少年‘每天運動一小時’活動。作為中國的體育品牌,推動中國體育的發展是應有的責任,也是擔當;讓偏遠及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通過‘茁壯成長公益計劃’提升身體素質、用體育來提振他們的精神風貌,健強他們的體魄,是中國體育品牌的使命。”
在建議中,丁世忠分別以“制定貧困地區’扶體扶智’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打造’共同參與平臺’”、“‘硬件軟件’雙管齊下 加大貧困地區青少年體育教育的投入”和“促進青少年體適能的發展,推動素養教育均衡提升”三個方面闡述了其觀點。
2017年7月10日,經過半年多的深入調查,安踏集團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發布《中國貧困地區青少年體育現狀調研報告》(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我國有3.67億青少年,其中4000多萬處于貧困狀態,存在的問題有三大類:一、普遍缺乏專業運動裝備;二、體育師資力量極其薄弱;三、體育課程設置單一,素養教育存在空白點。
以體育課程為例,調研報告顯示:貧困地區的青少年中,絕大多數對體育運動有著極大的熱情與渴望,有97.7%的學生喜歡上體育課,有88.9%的學生認為運動重要,有91%的家長支持孩子參加運動。但在貧困地區的大多數中小學中,體育課程都存在單一、枯燥的現象,體育課多數以科目達標為目標,沒有發揮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作用。同時,體育課還受到場地單一、設施不全、器材少、舊、差、師資不足、教學不專業、裝備不齊全等等諸多因素制約,體育素養教育更是存在空白。
在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校,對青少年的“體智”教育依然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盡管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對貧困地區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學校硬件設施不斷完善,但有關體育教育方面的場地裝備保障、師資力量投入、課程完善開發、教學信息化等方面仍亟待加強。
(來源:聯商網 陳肖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