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注:說零售,別總盯著大企業,菜市場才是零售最早的發源地,最強的生命存在。從最早的賣小菜,到攤多攏市,成為市民生活的必須。超市、大賣場并沒有淘汰它們,它們依舊是最具活力的零售商。
零售環節,新零售把“吃”的文章做得紅紅火火。批發環節,經營情況如何?3月14日,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特地探訪了位于上海市曹安公路1936號的“江橋批發市場”。
該市場由上海市江橋批發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管理,屬于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蔬菜(集團)有限公司的國有全資子公司,與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日本福岡大同青果株式會社是姊妹市場。如圖1所示。
▲圖1 江橋批發市場與臺北農產、福岡大同結成姊妹市場
江橋批發市場是上海目前最大的蔬菜批發一級市場。兩個數據特別顯眼:
(1)江橋批發市場占地150畝,面積10萬平方米,全年交易總量超過220萬噸,每平方米年交易量22噸。這一面積效率不僅遠遠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2000年每平方米批發市場面積的交易量為1.97噸,2012年提高到4噸。資料來源:《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辦法》(2002年11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7號);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滬府辦發〔2013〕49號),2013年8月16日),而且也已經超過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標準(每平方米年交易量10-20噸)。
(2)江橋批發市場各類蔬菜的日交易量超過6000噸,按照全市日均9000噸蔬菜交易量計算,江橋批發市場的蔬菜交易量約占全市交易總量的67%。
據該市場總經理顧正斌先生介紹,外地“客菜”的交易量超過98%;本地菜不到2%,主要以綠葉菜為主。如近日蠶豆大量上市,日交易量高達500-600噸,最高交易量達1800噸。如圖2所示。
▲圖2 今年蠶豆價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量猛增
當談到交易價格時,顧總說:“最近蠶豆大量上市,批發價格是有波動幅度的,每斤1.5-4元”。
批發價與零售價存在較大價差,是有客觀原因的。實地考察上海標準化菜場當前的蠶豆價格是每斤4元。按照2元批發價4元零售價計算,差價2元,看起來是翻倍,但零售毛利率一般按零售價計算,實際毛利率為50%。有些研究報告用2元差價除以進價2元計算結果是100%的差價率。另一方面,從批發到零售,還有大量的人力、租賃費、管理費、損耗等方面的開支。
據本人的不完全統計,上海標準化菜場的攤位費約占銷售額的5%,這與很多超市的租賃費差不多,是一個較高的費用開支。
菜場典型調查發現:一個魚攤一天能賣300-400斤魚,每斤賺1-1.5元,平均一天賺500元,但要扣除200元的攤位費,還有運費、電費、水費、損耗,以及其它雜費,一天能凈賺200元,2個人,每人平均100元。魚是從批發市場采購的,早上1點半開始,到5點左右結束,天天如此。魚販毛收入的40%要交給街道菜場管理者,這很不公平,也直接拉動了市場物價。
在上海的有些別墅區,每天有小面包車進小區賣菜,價格甚至比菜場還要低,因為小區物業不收場地費,平均每天能做2000元生意,以25%毛利率計算,一天毛收入500元以上,凈收入比菜場設攤位更高。
菜價受氣候、季節、供應量等因素的波動是很正常的,如今年蠶豆價格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去年蠶豆種植面積成倍增加,擴大了供應量,所以,今年的蠶豆零售價從往年的十幾元一斤下降到幾元一斤。
菜場外圍、社區內外的“菜店”日漸增多,而且生意也不錯,其主要原因除“菜店”就近便利外,價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菜場攤位費以及各種雜費太高,導致價格居高不下,菜店在價格上更有競爭力。
可見,批零差價并不是蔬菜零售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在流通環節,決定菜價的主要因素是租賃費、場地費、運輸費、管理費、人工費等。城市大規模“拆違”導致居住成本與人工成本看漲,如果有一天大城市的菜場真的大規模地消亡,很有可能就是攤主后繼乏人所致。
交易模式:車載式交易。整個交易市場分為“交易區”和“停車區”,交易區只允許農產品批發商的車輛進入,不允許采購商的車輛進入,在交易區完成交易后,由場內服務人員提供專用三輪車商品擺渡搬運服務。大型重卡整齊排列在交易區內,車輛進出與停放,全靠車輛管理員統一指揮,這真的是一種高超的指揮本領。近年來,商品的標準化程度逐漸提高,市場設置了“標準化商品交易區”。如圖3所示。
▲圖3 高樓圍市場,景象繁榮,大車交易,小車擺渡,井然有序,標準商品,專區交易
盈利模式:傭金模式,按照交易金額向出售方收取4%的交易管理費。該市場組建了一支由15人組成的交易價格采集與分析團隊,每天將收集到價格信息經過數據分析,核定不同蔬菜品種的平均交易價格,作為第二天結算傭金的平均價格。而交易量則根據車輛入場時的“地磅”計量。
▲圖4 農產品價格變動是一個“謎”
安全檢測:該市場建立了專業的檢測站,獲得了由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書”,并許可使用“CMA”標志。
該站還設有“上海上蔬永輝生鮮食品有限公司委托檢測點”。顧總說“食品安全不僅是政治任務,更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每年用于食品檢查與安全管控的資金高達1000萬元,(這么大的投入)這在中國(批發市場)是絕無僅有的。我們對社會承諾:每車、每品檢測。
每天的檢測品種2000-2500種”。檢測分為定性檢測(陰性陽性檢測)與定量檢測,包括:快速檢測、氣相色譜、重金屬檢測、液相色譜、紫外熒光、水分檢測等多種類型,每個檢測樣品都必須留樣72小時。
交易商品經檢測合格后才能入場交易,不合格一律銷毀。在該市場的辦公區有多幅標語體現了其所擔當的社會責任,如“擔社會責任,展企業形象”、“樹江橋品牌,保市場平安”。如圖5所示。
▲圖5 江橋市場檢測站
管理模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交易場景:對手交易為主。沒有高大上的東西,但人來車往,川流不息,市場景象極其繁榮!與十年前相比,交易方式并沒有重大改變,但后臺與前臺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該市場建立了“調控中心”,用于實施現場監控,數據分析與展示,所有這些信息都可以在手機上移動展示,總經理以及相關專業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實施動態的實時管理。
▲圖6 江橋批發市場調控中心
據悉,該市場也已經納入搬遷計劃,即將遷至“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隨著一國農業的區域化、專業化生產格局的形成與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有向區域中心城市轉移的客觀必然性。這種趨勢目前在我國已有所體現,未來將表現得更加充分。
另一方面,國家往往會依法制定規劃,強制遷移市中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中心城區內批發市場的外遷,也是促進大型批發市場興旺的重要條件。如上海的“曹安市場”,位于市中心地段,早在2006年就計劃搬遷,但直到2013年3月1日創辦20年之久的“曹安市場”終于關閉,近2000個攤位的商戶中,有一部分進入了市政府規劃建設的“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為這個中心開始正式營業提供了有力的客戶支撐。
我國農業部早在2004年頒發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農市發[2004]10號)第五條中就明確界定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性質:“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公共事業,以服務農業、農民和城鄉消費者為宗旨。其設立及業務項目由各級政府規劃確定,并提供支持。”但實際執行的卻是“誰投資、誰受益”的政策。
所以,即使制定了批發市場發展規劃,如《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辦法》(2002年11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7號)第十一條(食用農產品市場的規劃管理)規定:“市級商業中心不得設置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其他商品交易市場名義開辦的市場內,不得從事食用農產品交易。”但面對商業化運作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由于沒有落實配套政策,很難進行布局調整,有不少農產品批發市場仍然開設在中心市區內。
另一方面,即使是納入規劃的新建批發市場,由于存在大量的沒有整合的批發市場,也難以發揮中心批發市場的功能。
農產品批發市場通過率不斷下降是一個國際趨勢,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也處于轉型期,拓展新業務,增強服務功能是一個重要方面。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要根據未來農產品流通的發展態勢,不斷開拓新業務。有六個方面值得關注:
(1)除農超對接外,更要注重批超對接,開拓為超市服務的項目,政府有關部門也要把扶持政策向這一對接傾斜,超市的生產基地直供農產品,批發市場也可以承擔部分功能,如儲存、加工、配送。
(2)在批發市場內培育一大批經銷客戶,形成為二級市場、大型終端客戶服務的體系。
(3)大力推進網絡營銷,在不遠的將來,農產品網絡銷售必將成為趨勢,尤其是原產地農產品,可以形成特定的細分市場,滿足特定消費群的需求。
(4)富有特色的本地農產品,如崇明、南匯等地的農產品要建立集散基地,向外輻射,但大部分地產農產品則無須經過一級市場銷售。
(5)利用自貿區政策條件,發展進口農產品經銷業務。
(6)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功能會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越來越淡化,但儲存加工、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功能將越來越重要。
中國的流通問題,關鍵是農村問題,農村的流通問題,比城市流通問題更復雜。城市流通是“上下流通”,上道是產品與服務,下道是廢物與垃圾;農村流通是“雙向流通”,包括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與農產品的銷售。互聯網的興起與消費方式的改變,必將對農產品流通產生相應的影響,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功能會繼續保持,但整合服務功能將越來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 周勇;上海商學院副教授 池麗華)
- 該帖于 2018/3/15 18:1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