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打車和滴滴終于在上海短兵相接。
3月21日零點,美團打車正式登陸上海,同時上線出租車和快車業務。這是其去年在南京試點之后,走向全國市場的重要一步。
來自美團打車的數據顯示,上海站一開通,訂單量穩步上漲。有司機表示凌晨三四點就起床打開司機端等待接單。美團打車在上海上線不到20個小時,日訂單量即突破10萬單。3月21日晚22點左右,距離美團打車上海站開通不到24小時,上海首日完成單量即突破15萬單。最新消息,上線次日日完成訂單量已突破25萬單。
美團打車有什么秘密武器?
開通首日就拿下15萬訂單,次日一舉奪下25萬單,美團打車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我和一些司機與用戶進行了交流,原來美團打車能撬動B端的司機和C端的用戶,是有原因的。
在B端的司機那里,美團打車祭出的是“低抽傭”,對司機的抽成僅為8%,新開城市前三個月更可享受“零抽成”。滴滴的這個數字則是超過20%。為什么會這樣?原來是雙方對平臺角色的價值觀念不一樣,美團打車認為打車這個業務偏平臺屬性,平臺方只是提供一個交易平臺,進行信息撮合。換句話說,從買車、雇司機再到把消費者送回家這件事,并不是平臺自己做的。正因為這個平臺比較輕,美團打車覺得抽傭不必太高。
面對低抽傭,滴滴司機開始反水。有位朋友在朋友圈說,“一早上打了很久才打到滴滴,一上車滴滴司機就說,你用美團了嗎?上海都快成美團解放區了。”
在C端的用戶那里,除了有優惠外(上海用戶前三單每單最高可享減免14元優惠),美團打車還祭出了“一站式服務”。據了解,上海、南京兩地用戶在美團搜索本地餐飲商戶信息時,可以直接通過商家主頁面的“打車”入口,跳轉到打車服務,不用再手動輸入起始地址。這也是美團點評做打車業務的原因,因為無論是餐飲,還是旅行,或者是電影,都與出行密不可分,增加了出行服務之后,對于美團點評的用戶來說,能在吃喝玩樂行中實現無縫連接,讓體驗變得更加便捷。
滴滴應戰,最近上海有些腥風血雨
面對美團打車的進攻,滴滴也進行了應戰。
滴滴的一招是“堵”,一個朋友圈截圖顯示,“開Y牌車的滴滴對公司機嚴禁美團接單,一經發現立即封禁賬號,公司將收回已租車輛,列入黑名單,并要求司機賠償相應損失。”可以看到,滴滴已經向司機發了緊急通知,對司機端施壓應對美團打車的進攻。
滴滴也在重新使用當年的紅包補貼手段,據一些上海的用戶反饋,最近收到了滴滴發送的優惠券。但是,有用戶反映,同樣是以“周五狂歡”為名發放的優惠券,不同用戶的優惠券力度卻并不相同。如一位用戶收到的短信是“送您3張15元立減券”,而另一位用戶的則是“3張10元立減券”。
同時,有不少用戶在微博貼出了叫車的經歷,認為滴滴有殺熟的嫌疑:“左邊是今天注冊的手機號,右邊是每天都用的手機號,同一時間,同一啟始和目的地,不同的價格,基本驗證了設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大數據殺熟?”
最近,“大數據殺熟”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人民日報》甚至專門配發評論員觀察文章《數據權力如何尊重用戶權利》,指出“同一時刻對同一產品的差別定價,尤其是將消費者蒙在鼓里隨意加價的情形,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已經構成違背消費者知情權的價格欺詐,不為價格法所允許。”
出行市場應該打一場誠心實意的“體驗戰”
美團打車進入上海市場,聽說最近還獲得了杭州市頒發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即將進入杭州市場,這一切都標志著出行市場在2018年將重燃戰火。
大家都在討論,2018年的出行市場是否會再次爆發補貼戰。我認為,單純的燒錢補貼競爭并不可取,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出行市場,要打的,應該是一場誠心實意的“體驗戰”。
這個體驗,不僅來自于C端的用戶,更是來自于B端的司機。只有讓這兩端都有好的體驗,作為出行的平臺,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個體驗,不僅僅是價格方面的,更是包括是否快捷,是否持續,是否公平等在內的綜合體驗。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說這個“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本來是好的技術,可以根據用戶使用習慣等數據,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但是,這個個性化不應該是價格的個性化,尤其是同樣的服務情況下。有人說,平臺為了拉新,提供更大力度的優惠券也無可厚非,我想說的是,這個早已經是過去式了,現在的大趨勢是越來越重視老用戶,因為與其拿出很多錢去拉并不一定忠誠的新用戶,不如對老用戶好一點。
羅振宇此前在跨年演講中提到了一個“超級用戶思維”,我非常認同。他認為,原來大家崇尚的是流量思維,主要在做的是吸引流量,用戶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現在應該是超級用戶思維,企業應更關心有多少超級用戶,培育更多的忠誠老用戶。
所以,美團打車和滴滴之戰,表面看起來是兩個平臺在打,實際上他們都是為司機和用戶在打,誰能給B端的司機和C端的用戶帶來好的體驗,誰就能真正擁有超級用戶,誰就能在這場新的出行大戰中最后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