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熱點輪動太快,昨天還是阿里巴巴全資收購餓了么,今天的主角就變成摩拜了。
4月3日,業界關于摩拜收購的傳言四起。傳美團將以37億美金收購摩拜;傳滴滴軟銀欲以10億美金投資摩拜,估值45億美元;甚至還有傳言稱阿里巴巴也在謀求成為摩拜的投資方……
大半個互聯網圈都在爭搶摩拜,這家成立僅僅三年多時間的共享單車平臺為何會成為如此炙手可熱的網紅呢?我們不妨對這三個傳言進行一下深入剖析。
美團+摩拜:實現吃喝玩樂行一站式夢想?
美團收購摩拜,是傳言最逼真的版本。媒體報道得繪聲繪色,說“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的馬化騰牽線之下,美團已經正式談妥了投資入股摩拜的事宜……”還有媒體舉出了王興早在2015年初就投資摩拜的例證。
截止目前,雙方已經做出了官方回應,都是“不予置評”,這給業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實際上,美團+摩拜,是有很強的互補性。美團,目標是成為用戶吃喝玩樂行的一站式平臺,推出美團打車,和滴滴鏖戰,就是這個目的。共享單車作為出行領域的最后一公里,至關重要,美團如果拿下摩拜,將能迅速完善其出行業務,在與滴滴的對決中占據有利位置。
所以,美團傳言版本在邏輯上是靠譜的,其中唯一不靠譜的,是關于摩拜的運營數據。“日均1000萬單”的數據太陳舊了,估計是一年前的版本,或是冬季最低谷的數據。早在2017年下半年的時候,摩拜CEO王曉峰就宣布實現了“日均騎行次數超過3000萬”。因此,這個版本里面的摩拜估值被遠遠低估了。
滴滴+軟銀+摩拜:快速結束出行戰斗?
比起美團的傳言版本,滴滴和軟銀的出價就有誠意一些,據媒體報道,他們對摩拜的估值是45億美金。為何滴滴和軟銀需要摩拜?這要從滴滴目前的處境說起。
本來,滴滴是ofo的最大股東,兩大共享單車平臺占其一,和其網約車平臺相配合很完美。但是,沒想到ofo的戴威不賣帳,尤其是在ofo最近的E2-1輪融資中,阿里巴巴上位基本宣告了ofo與滴滴已經漸行漸遠。沒辦法,滴滴想推出自己的共享單車:青桔。只是,共享單車的格局已定,監管也日趨收緊,青桔的入場生不逢時。最近媒體報道,青桔在深圳、鄭州等城市強行投放,被相關部門暫扣,發展進入僵局。
如果滴滴和軟銀聯手入股摩拜,形勢就大不一樣。滴滴的網約車和摩拜的共享單車,具有天然無縫的關系,兩者結合,將能給用戶提供一站式的出行平臺。No.1的共享汽車+No.1的共享單車,將讓滴滴的估值空間向上打開,還能讓其在和美團打車的對戰中獲得助力,或能快速結束與美團的出行戰斗,多美的事情。
阿里巴巴+摩拜:在出行領域扳回一城?
令人不解的,在眾多入股摩拜的傳言中,竟然有阿里巴巴的身影。不過想想,也容易理解。阿里巴巴現在大舉進軍新零售,對于線下的流量入口非常看重,共享單車一直是其最看重的領域之一。
只是,在共享單車方面,阿里巴巴并不順利。一方面,在ofo上,阿里巴巴的入局遇到了滴滴的強力反對。在最新的ofo的E2-1輪中,阿里巴巴雖然如愿以償實現了領投,但是能否讓ofo完全聽命自己還是未知數。另一方面,阿里巴巴雖然有哈羅單車這張牌,但是競爭力卻不夠,因為哈羅單車主要陣地是在三四線,基本沒有希望進入共享單車的第一陣營。
如果阿里巴巴能將共享單車的老大摩拜納入自己旗下,將具有重大意義。不僅終于解決了馬云頭疼的共享單車布局,和自己的新零售形成共振,還能對騰訊釜底抽薪,絕對是一箭雙雕的好棋。
后記
為何摩拜能成為各大巨頭爭搶的對象?我覺得這首先說明共享單車是一個有價值的生意,在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的情況下,摩拜的每一輛共享單車都是線下的流量入口,也是與用戶的極好觸點,這對于各大互聯網企業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摩拜在成立伊始就注重技術創新,在智能制造和智能生活上不斷探索,而且從共享單車擴展到了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無論是想補齊出行領域的美團,還是謀求一站式出行的滴滴,或者渴望在智慧交通中淘金的阿里巴巴,以及在“互聯網+”耕耘的騰訊,摩拜的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出現這樣的爭搶其實并不意外。
看來,一個企業或者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否則當機遇來了之后,也很難把握。我將繼續關注這場圍繞摩拜的角逐戰,以及共享單車的行業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