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近幾日,《聯商網》關于便利店的討論又在圈內引起不小的騷動,大家關于便利店目前發展的情況褒貶不一,但普遍認為未來的空間是極大的,對于未來的發展是極其樂觀的。唯獨創造了盒馬鮮生的侯毅先生對此不屑一顧,認為便利店的諸多服務項目已經被或者正在被諸如外賣、手機支付端以及無人終端所替代。
雖然筆者并不贊同侯毅先生的論斷,因為就筆者來看,由于技術出生的侯毅先生十分熟悉也十分篤信互聯網技術對行業的顛覆,然而現實的數據卻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中國便利店市場正在不斷發展,市場空間正在被進一步地認知,2017年超10萬家門店、超1900億元的銷售額有力地說明:這個市場有搞頭!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便利店市場究竟有多大?
在本次討論中,羅森中國董事兼副總裁張晟認為:按日本每2200人一家店來算,中國應該可以達到70萬家左右。當時看到這數據時并沒有多少懷疑,但后來發現,這個估算靠不住!那么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這個數字是怎樣誕生的?
百度了一下發現這是目前業內一個通行的說法,很多咨詢公司也是用這樣的一個數字,簡單的門店總數與人口總量之比。只是具體數字不同,比如睿信咨詢給出的類比數據是這樣:美國3.2億人共有15萬家便利店,2133人擁有一家便利店;日本1.2億人共有5萬家便利店,24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中國13.8億人共有2.6萬家便利店,53076人擁有一家便利店。以此推算那么中國的便利店至少應該有60萬家門店。而目前中國只有10萬家,未來有6倍的增長空間,而張晟總的估算是7倍增長,想想是不是很激動?
然而,筆者想潑潑冷水!
簡單的人口與門店比是無視兩國的國情。
便利店的生存場景是都市,那么也就是說如果要對兩國的便利店數量與人口比例作為對比標準,則兩國的人口城市化必須大致相當。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截止到2017年末,我國的城市化率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當然了,這個城市化率指的是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而不是戶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如果算戶籍人口的城市化率,那么只有42.35%,據相關機構的樂觀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而日本的城鎮化水平在1960年前后就已經達到60%,1970年日本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截止至2016年末,其城市化率為93.9%,傲視全球。
兩者一比較就很輕易地了解到,中國雖然擁有龐大的人口總量,也擁有比日本更加廣袤地的國土和市場,但在13.8億的總人口中,有5.7億的人口他們還生活在農村,他們對于便利店的需求幾乎為0。所以,不要像1840年瘋狂的英國人那樣,天真的認為只要中國當時有4億人口,只要有1億人晚上睡覺戴睡帽,就能帶來巨大的市場,那樣是很幼稚的。
面對中國的市場,首要需要考慮的就是國情,而中國最大的國情,那就是人口。
便利店的終極殺手是誰?
侯毅先生對于便利店的不看好理由是因為互聯網的強大應用能力,換言之,便利店的終極殺手在侯毅先生看來是一定是互聯網技術下誕生的新生事物,比如盒馬鮮生、比如美團外賣等等。然而在筆者看來,如果便利店真的有終極殺手,那一定不是各種寵物,也不是各路外賣大軍,而是那一群最傳統的夫妻店軍團。
雖然目前便利店行業在各路資本的涌入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夫妻店的生存力量也在與日俱增。便利店與夫妻店兩者有極大的“互替”空間,不論是選址、貨品甚至是價格都極其的相似。當然眾多便利店的擁躉者依舊堅信:在對大數據的發掘與運用的高度嫻熟情況下,夫妻店對于消費者的精準營銷,或者說叫靶向營銷將毫無招架。
但筆者想說的是:無論是便利店還是夫妻店,二者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間,無非就是個便利。作為便利店企業雖然有能力開發諸多強大的場景應用功能,可是你必須要認識到,自身本身的體量有限,SKU有限,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有限,同時還有更多的諸如侯毅先生提到的替代業態的存在。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便利店的高大上,最后一個兇險的結局就是投入與產出倒掛,便利店將被自己的高科技玩死。而夫妻店卻能更好地搭乘便車,無論是即食產品還是送貨上門,都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其經營的成本是遠遠低于一心想要高大上的便利店的。
別跟我說因為口感美味的即食商品吸引忠實的顧客就能改變這一切。要記住,便利店的生存核心是提供便利。諸如南京羅森、合肥羅森開業期間長期排隊光顧的現象,這些都不是可持續的現象,首先排隊1個小時最后就去買一杯咖啡,這就違背了便利店宗旨。如果今天去南京羅森還看到大排長隊,那么只有這么兩種解釋:一是這地方商業實在太落后,二是這里消費者太無聊。夫妻店在完善自身商品結構,提升服務能力的情況下,替代便利店是十分正常的事。
便利店真正空間還是在服務
目前便利店受消費者的追捧,大多還處在新鮮的階段。對于大多數的消費者而言,逛便利店遠比逛商場的頻次要低,對便利店的認識程度也遠低于超市、購物中心。都說誰把握住年輕人,誰就把握住了未來的市場,當初的賣場和購物中心何嘗不是把握了當時的年輕人?那么現在又如何呢?
年輕人群體是一個變化的群體,準確地講并不能真正把握。真正能把握是消費的心理。那么消費者的最大需求是什么?服務!說中日的便利店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最根本的差異還是服務。服務的水平與社會的發展水平是同步的,計劃經濟下的供銷人員與市場經濟下的商場營業員,兩者的服務差異背后的因素就是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那么便利店的生存也是這樣。新的時代下,人們有新的需求,牢牢地把握住時代的發展,才能把握住自己的發展。
編后語:數據顯示,便利店已成為實體零售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中國市場也成為全球企業的必爭之地,潛力無限。但是,在高增長下面臨著來自店效和成本的雙重壓力。中國便利店行業呈現出哪些新的趨勢?未來如何突破?對此,《聯商網》特別策劃“剖析中國便利店”,通過專家分析,采訪高管與店長,解讀典型企業的案例,一起來探討便利店的那些事。
(來源:聯商專欄 靖安先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