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便利總部墻壁上的店鋪標簽。攝影:趙曉娟
鄰家便利168家門店倒閉事件曝光已過去一周,界面新聞獲得的最新消息是,其對潛在接盤方的開價為10億,部分鄰家便利門店已經開始拆除、騰退。
北京子公司進入清算階段
8月6日下午,鄰家便利位于北京阜成門附近的總部辦公室里,除了還有一些人在開會外,員工辦公區域里已無人辦公。檔案室被貼上了封條,封條上的時間為8月6日。已經沒有前來討要貨款的供應商,三三兩兩進門的都是來辦離職簽字的員工。“就咔個章,幾秒鐘完事兒。老板都找不到,還談什么補償。”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天眼查發現,鄰家便利子公司北京鄰里家便利店連鎖有限公司的清算信息顯示,清算組成員為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和自然人李連慶。
鄰家便利總部檔案室的封條。攝影:趙曉娟
168家門店全部倒閉,唯有墻上的門店分布地圖,昭示著這家成立3年的便利店品牌曾經的野心。
2015年,鄰家便利由一批從北京7-Eleven離職的區域經理和高管人員創立,并設立了年開200家店的目標,由此開啟了這家便利店新品牌在北京市場跑馬圈地的歷程。
鄰家便利總部的地圖上顯示,2015年至2016年間,鄰家便利在北京快速開店,盡管沒有做到一年200家的速度,但第一年80家門店的速度也遠超7-Eleven。為了快速搶到位置優越的店鋪,鄰家便利不惜付出高昂代價。界面新聞走訪馬家堡東路的鄰家便利店時,隔壁的餐飲店老板稱,這家200平方米左右的鄰家便利年租金高達80萬元,而且簽了好幾年,在這家店鋪關閉之前,租約還未到期。
一位便利店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馬家堡這間門面寬度目測六米、面積200平方米的店面,進深比較深,除非地段特別好,否則這種狹長型店鋪在選址時會被放棄,而花80萬元的年租金去開店聽起來也頗為瘋狂。
年租金80萬元的馬家堡店。攝影:趙曉娟
在搶店鋪的同時,鄰家便利的人力成本高企也很明顯。上述便利店業內人士稱,以店長工資為例,行業普遍水平為稅前5000-6000元,而鄰家很早就開到了稅后6000元。這種瘋狂的程度唯有便利蜂能與其比肩,在資本加持下,鄰家和便利蜂的主要操盤手是同一撥人。
2016年10月,主創人員王紫帶著大批高管集體離職鄰家,是對這個新品牌的第一次打擊。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斑馬投資在2016年準備投資鄰家便利,且談判前期進展順利,但后來合作突然中止,隨后王紫團隊集體出走并在斑馬投資支持下成立了便利蜂。
而這筆投資中止的原因,被解讀為對鄰家主要投資方為P2P企業的遲疑。日后,8月1日夜間在社交網絡上流傳的告知函也證實了這一點——鄰家便利唯一出資方因故受到上海警方調查,導致公司基本賬戶與一般賬戶被銀行凍結,進一步導致北京的168家鄰家門店停業。
告知函上顯示的鄰家便利大股東賈衛平告訴界面新聞,他自己并不參與經營業務,所有的細節還在了解中,后續問題該如何解決、目前也尚不確定。“過去幾天已經有幾十家供應商給我打電話,與鄰家有債權、債務關系的人先記錄下來,下一步再去找能妥善處理的人。”
門店或被瓜分
8月7日下午,界面新聞走訪了4家鄰家便利,位于朝陽區東八里莊的一家店招牌已被拆除,旁邊一名餐飲店鋪員工稱,該店可能已經重新轉租或者被房東收回,此前這家鄰家便利店的生意也很一般。
賈衛平稱,最近兩天已經有房屋中介打電話給他,開始談租賃合同事宜,鄰家也想通過退房租、轉租等來減少損失。他希望盡快找到接盤方,“哪怕改姓(賣掉)也沒有問題。”
他認為,鄰家擁有位置良好的店鋪和人員配置,商品供應商也都是現成,找個金主似乎不難。至于接盤價格,“幾個億有點少,至少是在10億元以上。昨天(8月6日)還有人說,蘇寧還是國美已經有意向考慮接盤。“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賈衛平的想法有些盲目樂觀。北京7-Eleven一名員工和一位上海羅森便利高管均對界面新聞表示,沒有收購鄰家的考慮,因為鄰家有很多不計成本開設的店鋪,但會持續關注鄰家空下來的房源。在天津的一位便利店從業者看來,如果鄰家開出10億元的價格,不會有人買。
賈衛平更愿意強調的是,即便鄰家便利仍然處于虧損狀態,但資本市場的玩法不一樣,他毅然很看好這個企業。
(來源:界面新聞 趙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