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很多殺進社區團購的創業者們都義無反顧的相信,社區團購將會成為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未來這個領域會誕生自己的美團或京東;也有投資人稱,他們希望在社區團購里尋找下一個拼多多......
寡頭論成立嗎?
那么這個市場會不會出現寡頭市場?也就是互聯網行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定律呢?
“2015年由O2O行業引爆的百團大戰最終形成了一個寡頭市場,而這一次社區團購的千團大戰可能最后會活下來很多公司,不一定是寡頭市場。”有贊創始人白鴉對此解釋道,“傳統的百團大戰,比方說拉手和窩窩團做的是全國性業務,很容易面臨大魚吃小魚的問題。而社區團購和地域結合的相關性比較強。當年的團購可以形成規模效益,而社區團購的規模效應沒有那么大,所以在這一賽道上可能會出現一部分區域性社區團購公司。
優勢顯而易見
社區團購產生的關鍵節點是線上流量紅利完結,商家在通過盡可能扁平化的結構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增加利潤,重新構建了人和貨之間的關系。
目前社區團購的主流模式是:以二三線城市的線下真實小區為單位,線上建立微信群,招募社區寶媽、小區便利店店長、快遞站站長為團長,在線上微信群內發布商品預售和團購商品信息。用戶下單后,再統一發貨到小區,用戶到線下提貨點取貨,完成整個交易。而平臺則提供品牌、技術、貨源、物流、售后服務等支持。
與傳統線下門店相比,社區團購省去了地租、人力成本,采用預售模式,以銷定采;與傳統電商相比,社區團購可以從原產地/工廠/大型中轉倉直達社區,最后一公里由團長負責或者由消費者自提,降低了每單履約成本。
一般的社區團購往往通過高頻剛需的生鮮品類切入,采用爆品進行引流。不過由于社區團購的進入門檻相對比較低,多數團購平臺供應鏈管理體系并不成熟。一旦市場競爭加劇,只有擁有良好供應鏈、以好產品為核心,以渠道價值為本質的社區團購企業才能發展起來。
總之社區團購企業要成功必須具備三個關鍵能力:供應鏈能力,制造爆款的能力和維護群的能力。
不同于分銷或者拼團模式發起的微信群,基于社區的微信群在建立之初就相互信任,“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里關系,也使得推薦人必須對自己推薦的商品負責,因此商品的推薦和分享都會更高效。
弊端不可回避
當然,社區團購也有其模式的局限性。其中最關鍵且直接接觸消費者的,也就是平臺委任的“團長”一般都是小區的業主,而且大多是小區內的寶媽和全職太太,這類人固然對小區環境和業主的需求的較為清楚,且沒有工作的壓力,有較多的空余時間來組建社區團購的群體。但由此產生的問題是,這群人的工作狀態是松散的,也就是平臺不發工資,所以也就不用受平臺管理,而且她們大多又沒有商業經營運作的經驗和方式方法,甚至缺乏跟用戶營銷溝通的能力,平臺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進行培訓。
而一旦培養成熟,團長擁有了大量顧客,取得了不錯的銷量,她們在小區內部形成意見領袖的效應之后,很容易產生利用平臺資源謀取私利,最終導致攜帶消費者背離平臺而去。或者就是別的團購平臺對團長挖墻角,最終還是讓平臺前期在這一片區的努力付諸東流。
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由于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社區團購大軍,小區居民也將會面對越來越多的社區團購平臺,消費者對于“物要美價要廉”的心態已經被培養起來了,毫無疑問,只有提供持續的質優價廉的產品,才是能留住客戶的重要關鍵,無疑最大的挑戰也就是供應鏈的完善。
誰能笑到最后?
最后談點題外話,不過也算是回到本篇的主題了。社區團購的風口總有過去之時,一旦投到這塊的資金少了,很多社區團購公司的供應鏈可能會跟不上。結果很可能是像上門O2O一樣,互聯網公司的燒錢模式只是培養了居民的消費習慣——在微信群買東西,隨后在小區樓下據點自取。那么到最后互聯網公司因燒錢難以為繼,而市場這熟地又被耕耘好以后,那些曾經被鄙視的傳統零售——夫妻老婆店反而卻真正吃到了這塊蛋糕。當然,如果是這樣的結局,擁有連鎖品牌的社區便利店們要大大的稱謝了,因為它們才是最后的收割者。
假以時日、結果呈現,何嘗不是應了那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呢?不過這也沒什么,市場的推動一直就是這樣: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灘上嘛。
(生鮮時評——柴火網旗下生鮮電商垂直媒體,文/時勝利)
13338823851- 該帖于 2018/12/7 12:2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