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基本上是連鎖品牌最核心的競爭力,快餐、咖啡行業里的大公司例如麥當勞、星巴克都有標準化作為競爭優勢。
新的“標準門店”的定義可能正在發生變化。一些近兩年拓展迅速的品牌每進入一個新的城市,非標準化的設計成為吸引顧客的手段。
在這方面做嘗試的品牌有很多。例如喜茶的競爭對手奈雪の茶聲稱,他們與設計師合作,每家門店只保留 40% 的相似點。
升級迅速且競爭激烈的茶飲市場在這方面的嘗試尤為明顯——最新的一個例子是 12 月 24 日,喜茶在香港市場開出首店,開業營銷時很多特殊化的設計就做得不錯。
喜茶在香港開業還是吸引了不少人,自 24 日 10 點開業以來,喜茶共賣出 3000 多杯茶飲。
在喜茶對這次香港首店的 Instagram 推文中,有不少人對于這次的環保袋周邊感興趣。不過,更多的人還是擔心排隊、能不能通過微信小程序“喜茶 Go”下單購買(暫時不能)。
香港茶飲文化濃厚,但對于喜茶而言是個相當新的市場:信息傳播渠道有異于中國大陸,香港人常喝的鴛鴦奶茶也有別于喜茶經典的奶蓋茶。
位于沙田新城市廣場的這家香港門店,喜茶在前期策劃中定下“港風、復古”為主題。門店設計、限定商品、品牌周邊都配合著香港當地文化做調整。這些措施常見于喜茶開設新城市的首店。
新城市廣場毗連港鐵沙田站,該站連接新界九龍的沙田地鐵站人流量大。同時新城市廣場也是香港距離深圳較近的購物商場之一,被視為大陸去往香港最主要的購物場所之一。
門店設計上,用了古典園林中的“游廊”概念,加入圓門、拱橋和模擬水波的天花板的設計,呈現效果上“要求有現代感”。在開業期間,還推出限量手機殼、3 款“得閑飲茶”手袋周邊。
手袋上的文案與字體、紅白藍顏色搭配,喜茶借鑒了香港茶餐廳常見的元素。周邊手袋還將 PVC、帆布材質換成了香港人熟悉的編織袋。
奶茶味雪糕和冰火雞蛋仔是香港市場的限定產品——雞蛋仔+冰激凌的組合在過去幾年流行于香港,它還被傳到了紐約。
這些做法和過去人們印象中的品牌連鎖店有很大的區別。一方面,喜茶所在的茶飲市場本身正在產品升級,不同的門店和營銷設計有助于塑造品牌溢價;其二,和當地保持相關的溝通口吻能更迅速的讓消費者接受一個新品牌。
但這不是說所有的新門店都是特殊的。喜茶方面告訴《好奇心日報》,香港這家店在公司內部也算是“標準店”,“標準店”的大致框架對于菜單、有座位,灰白作為空間主色調有要求,但在門店面積、空間設計、座位數量上,喜茶沒有設定限制。140 平的香港首店屬于投入較為靠后的標準店。
除了門店設計,大部分新店營銷目前并不依賴外部代理商完成,也并非由一名 CMO 式的角色負責,而是分散到公司的各個部門:限定商品由研發部門承接,下分給茶飲、烘焙、品控等實驗室;門店設計交給空間設計部門;營銷和宣傳都歸于市場公關部。很多時候,品牌創始人聶云宸會直接針對這些在地化的設計提出要求。
11 月進入新加坡市場時,喜茶在烏節路愛雍?烏節(ION Orchard)購物中心開設的首店也有限定產品榴蓮冰激凌,門店設計上更多使用了海洋、竹子的元素。
喜茶新加坡門店 | 圖片來自:喜茶
可以看到,最近幾個月喜茶在以成都、蘇州、杭州等新一線城市作為擴張目標時,也基本都在當地城市的首店增加了設計上的“主題”。
在這樣“標準店”的基礎上,才是針對不同商場、購物中心定制的不同級別的旗艦店(黑金實驗室)、主題店(BLACK、PINK、白日夢計劃)、熱麥店、社區店(HEYTEA GO 店)。例如黑金實驗室、白日夢計劃這些通常面積更大,投入更高。
這些針對新城市首店做的改動,喜茶沒有明確如何衡量具體效果。喜茶稱,他們會以用戶到店、社交網站上的口碑作為評估角度。
喜茶市場公關部負責人肖淑琴告訴《好奇心日報》,喜茶沒有計劃將這些限定商品、品牌周邊做成爆款,但希望能與當地市場“有記憶點的結合”。
(來源:好奇心日報 徐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