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置倉的話題不斷,行業的各位大咖都對前置倉的命運進行了診脈。從文章分析來看,大部分還是持謹慎的態度。很多人紛紛給前置倉模式算了一筆賬,結論是很難盈利。
那么前置倉到底行還是不行?到底能夠走多遠呢?
根據筆者的分析和判斷,前置倉的模式還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當然不是說前置倉一定會成為市場的絕對霸主,打敗到店、店倉合一等等其他模式。因為市場不是單一的、絕對的,而是具有包容性、多元化的市場。
從商業的本質來看,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一定要通過低成本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從顧客需求角度看:
商品和服務是顧客的基本訴求。商品方面:好的商品一定是從供應鏈的優化開始的。作為前置倉模式只要不斷的優化供應鏈,堅持對消費者的研究,為顧客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在前置倉的倉面積、品類結構、SKU配比等方面強化研究,并根據顧客的消費不斷調整和完善,一定會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從服務上來看,前置倉主要體現在交付的時效性,從目前來看,前置倉是線上到家模式的最優模型,時間最快。
因此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前置倉只要做好商品的研究以及訂單交付的體驗感,一定可以走的更遠。
從前置倉的運營效率角度看,成本是否具有優勢?
網上的很多文章將前置倉的運營成本都計算的很清楚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缺失很難盈利,但是這不是直接否定前置倉模式的直接理由。京東、亞馬遜目前也沒有實現盈利,依然能獲取資本市場的青睞,市值不斷走高。所以不能僅僅看當前的情況,更應動態的看待前置倉的未來。
從前置倉的運營過程來看,主要有哪些成本呢?
1、租金方面:對位置要求相對于“店”更低,所以前置倉更具優勢;
2、店裝方面:由于前置倉不必面向顧客,所以裝修方面成本可以大幅節約,而將資源更多地投入在冷鏈等商品保存設備上。
3、損耗方面:很多人認為前置倉的損耗過大,是影響其毛利獲取的重要原因。不過做生鮮的誰沒有損耗呢?做店也會有損耗。而且筆者認為在運營能力相當的情況下前置倉的損耗一定比“店”的損耗更低。因為前置倉的揀貨人員更為專業,知道如何“維護”商品,在店的話受顧客的“挑肥揀瘦”,產生自然損耗必可避免。
4、人力成本方面:目前人力成本是前置倉成本中最大的成本,也是相對于到店模式的明顯劣勢。因為需要揀貨及送貨。目前的最佳解決方案是通過提升倉的訂單密度來分攤人力成本,提升勞效。只有訂單的密度上去后平均每單的揀貨及配送成本才可以降低。
另外,從長期的發展趨勢來看,智能設備的運用如機器人揀貨,無人機送貨等等,在5G商用后,物聯網等技術的成熟,在揀貨和配送方面成本的大幅降低是可期待的。
5、營銷拉新成本:前置倉由于沒有“店面”的形象,所以先天沒有店的宣傳優勢,在營銷及拉新方面,前期的壓力多大,成本相對比較高。但是隨著倉扎根社區,服務社區,可以通過高品質的商品、優質的訂單交付體驗進行裂變式營銷,讓消費者成本你的宣傳員。另外還可以通過社區團購的模式,通過小區微信群進行無成本營銷。
從顧客及成本兩個角度來看,前置倉模式本身沒有缺陷,還是非常有前途的。重點是創業者的運營水平,以及以顧客為中心的運營思路。只要堅持不懈的提升運營水平,堅持為顧客提供更為高效的商品和服務。前置倉一定會成本生鮮零售的一個重要渠道。